般若波羅蜜
壹、般若是諸佛母,出生一切法,
為大乘佛法之綱要,
所以說佛教是智慧的宗教。
智慧不是聰明,聰明是世間法,
般若智慧是超出世間法,差別那?
聰明是有我,般若智慧是無我的;
有我則有執著、掛礙,隨外境好惡而起愛憎;
順境生歡喜貪愛,
逆境則生憎惡怨恨,故不得自在。
《金剛經》云: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貳、般若智慧怎麼來?從聞思修來。
聽聞道理,思考道理後要去修。
知行要合一,解行要並重,知而不行,
說食數寶。怎麼修?
發心培福。
參、發心。凡事總是從發心開始。
因為是自己發心,就會做的很歡喜,
再怎麼勞累也不以為苦,再怎麼苦也甘之若飴。
所謂「歡喜做、甘願受。」
肆、培褔
一、為何要先培褔?
從二個層面來說明:
1.「福能開慧,有慧才能信入佛法。」
《金剛經》<第六分>云: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
又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在在說明「福能開慧」能開慧眼,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能信入佛法。
2.「福能攝慧,慧不能攝福。」
道源老法師在《金剛經講錄》提到,
這是他早年在大陸親近慈舟大師時,
聽老法師講的。道源老法師那時還年輕,
就跟慈老抬槓辯論,氣得老法師滿臉發紅,
但慈老很慈悲,不厭其煩、語重心長,
跟道源老法師說:
「我們都瞧不起叢林這些方丈大和尚,
不明白他怎能當大和尚來的?
既不會講經也不會說法。
但是他當起大叢林的方丈大和尚,
有一二百人跟著他吃飯沒問題。
他有福報!而且大陸的叢林,
每逢夏季都要請法師講經,
開大座講三個月的經,是要花錢的啊!
他請的起。
他可以把你這個有智慧的法師,
攝住到他的福報裏面去,
這是『福能攝慧』。
可是若把大叢林交給你,你雖有智慧,
會講經說法,可是沒福報,
弄得大家都沒飯吃,你這個『慧不能攝福』。」
像某公司老闆總裁學歷不高,但福報大,
可聘請很多優秀人才來管理公司,
底下養那麼多員工。
本事本事,有本才有事,沒本就沒事;
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就萬萬不能。
故「福能攝慧,慧不能攝福。」就是這個道理。
二、怎麼培福?
1.付出。要怎麼收獲,就要怎麼栽。
付出你的財力就是財施;
付出你的時間、體力、關懷、溫暖就是無畏施;
付出你的智慧經驗就是法施。
財施攝布施;無畏施攝持戒、忍辱;
法施攝精進、禪定、般若。
六度萬行,以布施為首,就是這個意思。
2.布施等五度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是培福,為一般宗教、聖賢之道所共通。
一般宗教、聖賢之道都是「勸人為善」,
行善固然要讚歎,
但光「善」還不夠,還不到究竟。
有人行善是有我、有所住相在行善,
或好名聞,或求利養,
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
如是住相行善,善業越多,得失心、生死心彌重,
因為還有一個「我」在行善。
以這種有我、有為、有所執著、住相行善布施,
福報大到極處,亦不過生天而已,
感召人天有漏之果報,尚落在生死輪迴道中。
所以我們學佛者知道,光「善」還不夠,
還不到究竟。
要「自淨其意」,「清淨」才是究竟。
心清淨超於彼,如蓮花不著水,
這是佛教異於一般宗教、
一般聖賢之道,高超、殊勝之處。
五、怎麼清淨?
一、「無我」;
無我才能清淨。我們學任何技藝不也是講要達「忘我」境界才能突破,超越嗎?《金剛經》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二、修入「空性」才能清淨。
布施破慳貪,衆生就是因慳貪而來輪迴。慳貪就是捨不得,什麼都要捉。但真理卻是「有捨才能得」。你的手要空出來,才能捉;你的手不空出來,怎麼捉?所以三輪體空,才能納受福德。《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樣的三輪體空,無相行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一不在修無我相、修空性。所以修行要滙歸於心性,修入心坎裡。
全修在性,在心性上用功、下工夫。
轉化清淨我們的心性、改變我們的習氣,提昇我們品德、素養,使我們的心更加謙卑柔軟、更加虔誠恭敬、為公為衆、慈悲、喜捨、感恩。「轉凡夫心為佛心,轉凡夫念為佛念,轉凡夫語為佛語,轉凡夫行為佛行。」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有謂:「對境無心了凡塵,無心猶非真修行;無住生心行六度,方為如來接棒人。」
也就是說,有紮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持工夫,這是基礎,先決條件。再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三輪體空,無相行施,修一切善法,才能開顯般若妙智慧。有了般若妙智慧後,反過來要以「般若為導,大悲為上首」,「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的慈悲喜捨行六度萬行,全性起修,去利樂眾生,那麼修著修著自然越發菩薩相,越發成佛去。
徜不知修「無我」,不知修入心坎裡,在大殿是很精進用功,出了大殿,遇到不如意或小事情就跟人吵架,脾氣大、個性硬,我是資深,我是早入門,你們要聽我的,要聽我指揮,我執堅強,我慢堅固,自我意識牢不可破,意見不合也沒得商量,沒得討論,修著修著,不修成阿修羅才怪。
六、總結
以有我有所住相之心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則得聰明。
但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
即「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若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三輪體空,
無相行施,修一切善法,
行布施等五度修持,不獨能開顯般若妙智慧,
且一一度皆能到彼岸,皆得入聖道、得解脫,
名為波羅蜜也,成無上正等正覺。
總之,
有紮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修持工夫,正確的知見,
不論念佛拜佛誦經都要
滙歸於心性,修入心坎裡。
在去我相上下一番苦功。
任何技藝不也是講要達「忘我」境界才能突破,
超越嗎?
我們也是要以此理念來學佛畫,
畫著畫著也把我們自己這尊佛畫畫出來,
這是我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