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今天蔬食了嗎?
慈隆僧學院院長 釋印謙法師
幫助別人、行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就可做。「供養何只饒財富,一禮杯水手指路;美心淨施得勝福,何愁無有施他物。」供養不單單只是財富的布施,也包括我們對人家的客氣,對人家的微笑。還有以一顆善良、熱誠的心款待他人,施予熱情、溫暖等等都是一種布施,這些善行都能夠得到殊勝的福報。發心吃素,早齋或初一、十五發心吃素,進而六齋日、十齋日乃至全素也是一種善行。素食更是佛教慈悲心和平等心的具體表現。
《孟子.梁惠王章》:「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古之仁人尚有惻隱之心,不忍為一己口腹之欲,傷生害命,何況佛門行者,志求佛道,更應當憫念、護念眾生,不食眾生肉,使一切眾生遠離怖畏。因此,吃素乃是落實佛陀的慈悲心和平等心於日常生活的表現。
民國時期有一位許止淨居士,江西人,是清朝光緒的翰林大學士。在民國建立之後他就歸鄉潛心學佛修行,對於印光大師的文章非常喜好和讚嘆,歸心淨土念佛。當他得知印光大師在普陀山閉關,普陀山寺是觀世音菩薩的聖地,觀世音菩薩是輔佐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的大士。他就想要去普陀山朝禮觀世音菩薩,同時拜見印光大師。就在民國11年的時候,他到普陀山禮拜觀世音菩薩,同時拜見印光大師。他恭敬的將他所寫的《禮觀音疏》這篇文章獻給印光大師,請大師輔正。印光大師看到這篇文章內有一段文字「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他判斷許止淨居士可能還沒有吃素,就問:「你吃素嗎?」許居士回答:「吃花素。」可能是偶而才吃個素食而已,不是全素。印光大師聽了就喝斥他:「倒架子,如此個大通家,尚不以身作則吃全素,何以感化他人!」許居士雖然被印光大師這樣呵斥,但是他卻是心悅誠服,欣然接受,就發心吃全素。
原來許居士所寫《禮觀音疏》內文引述「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之文源自《金剛靈應錄》,記載明朝時有一位好樂佛法的周廷璋居士,他每天一起床就誦《金剛經》、《彌陀經》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可以說是一個很用功的在家居士。到87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就告訴他的媳婦說:「觀世音菩薩要我吃素5天,祂就要帶我去極樂世界!」周居士自此就每天一粥一蔬,開始減食和蔬食,果然5天之後就端坐而逝。
由此可知,印光大師學問非常淵博,了知「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之典故,慧眼識破許居士可能還沒有吃素,因而能及時勸誡許居士,讓他心悅誠服,發心吃素。
我們學佛、畫佛像,也應該學習佛陀的大慈大悲,也應當在畫佛像的時候,發心來吃素,如果目前的環境和條件不允許,至少可以吃早齋,早餐這一餐吃素,漸漸地到初一和十五吃全素。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發心,諸佛菩薩一定會滿我們的願,讓我們吃全素的因緣能夠慢慢地俱足。發心吃全素是佛教慈悲心和平等心的具體表現。
古德說:「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這個偈語描述得很貼切,動物如果生來就是給人吃的,那人抓牠、殺牠、牠就不會跑才對呀!牠也不會叫,不會痛苦啊!因為牠是給人吃的呀!牠跑什麼呢?牠叫什麼呢?牠痛苦什麼呢?可見不是這樣的,不是說動物就是生來給人吃的,每一條生命都有他的價值。站在佛家的立場,每個生命都有其佛性,所以牠才會跑啊!牠被抓了、被殺了會叫,會痛苦啊!就是因為牠都有佛性。「動物生來給人吃的」是人們的一個錯誤的觀念,無形當中就助長了人們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形成的一個合理藉口。
今天正值病毒肆虐、天災人禍紛起時,這些跟人們的殺業重有很大的關係。發心吃素不獨可以長養慈悲心,又不會跟眾生結惡緣。這輩子你當人你吃羊,下一輩子你墮落當羊,羊兒轉生投胎當人,換他來吃你。在這樣的六道輪迴裡,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發心吃素不獨可以長養慈悲心,又可以避免跟眾生結惡緣,可以說是既不費錢,又可行善,何樂而不為呢?
本篇內容取材自:釋印謙法師主講。《圓覺經文殊章》第七講之第一片影帶內容。
延伸閱讀:本文故事之出處:
印光大師年譜,見《續編‧附錄‧許止淨居士往生記並頌》:「居士名業笏,江西彭澤人,清光緒甲辰翰林。住館八年。光復後,即隱居。民國二年,歸心學佛,專志淨土,繼讀印光法師文,即知老人乃法門龍象,尤為淨宗泰斗。進知觀音大士為彌陀左輔,蓮邦智導,遂動朝普陀、禮大士、謁印老之念。於民十一年前往,禮覲之下,以撰就『禮觀音疏』進呈。內有『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句,老人更意其尚未斷葷,乃問:『汝吃素否?』答曰:『吃花素。』老人作色呵斥曰:『倒架子!如此大通家,尚不以身作則吃長素,何能感化他人!』厲聲大吼,居士欣然樂受,不但毫不介意,實在心悅誠服。次日上書請老人繼續編輯《淨土聖賢錄》,自願助成。於見面受呵斥之慈訓,表示萬分感激,歎為名不虛傳。老人見其知見純正,文筆超妙,且虛懷若谷,殊為末世罕有,遂請編《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自是函件往來,益臻款密。乃執弟子禮,求老人授皈依,賜法名。老人仍令名『止淨』。」
原來「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句源自《金剛靈應錄》記載:「(明)周廷璋居士,素向佛法,晨起,必誦《金剛》、《彌陀》、《觀音》諸經各一卷。年八十七,一日謂其婦曰:觀音謂我絕葷五日,可西行,遂日食一粥一蔬,五日後,端坐而逝。“(明)周廷璋,號楚峰,雲南人也。生於正德嘉靖間。為人淳樸,治家不計有無,有輒散之貧者。人與之語,輒笑。或謔之,詈辱之,亦笑而已。素向佛法,晨起,必誦《金剛》、《彌陀》、《觀音》諸經各一卷,充然自得。曰,吾不離日用,不涉貪愛,如是而已。年八十七,以清明日上塚,決辭祖考。還,謂其婦曰,吾將行矣,彌陀迎我,觀音勢至俱來也。已而曰,觀音謂我絕葷五日,可西行,遂日食一粥一蔬。至期,沐而冠,令子弟誦七如來名,而己誦經,既畢,端坐而逝。翼日,有香發於體,貌如生。”
《淨土聖賢錄》卷8:「周廷璋。號楚峯。雲南人也。生於正德嘉靖間。為人淳朴。治家不計有無。有輒散之貧者。人與之語。輒笑。或謔之詈辱之。亦笑而已。素向佛法。晨起必誦金剛彌陀觀音諸經各一卷。充然自得。曰。吾不離日用。不涉貪愛。如是而已。年八十七。以清明日上冢。決辭祖考。還謂其婦曰。吾將行矣。彌陀迎我。觀音勢至俱來也。已而曰。觀音謂我絕葷五日。可西行。遂日食一粥一蔬。至期。沐而冠。令子弟誦七如來名而已。誦經既畢。端坐而逝。翼日。有香發於體。貌如生(金剛靈應錄)。」(CBETA, X78, no. 1549, p. 298, b9-18 // Z 2B:8, p. 176, b3-12 // R135, p. 351, b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