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
慈隆僧學院院長 釋上印下謙 法師
清明節的梁皇法會是金龍山法輪禪寺重要、固定佛事之一。去年清明正逢新冠狀病毒方興未艾,上隆下門導師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在梁皇法會之中,即有為新冠狀病毒罹難往生者,設壇立牌位超薦拔度。
今年清明又遭逢台灣花蓮大清水隧道,台鐵408車次太魯閣自強號出軌,造成49人罹難往生之重大車禍,故法會當中亦均有為新冠狀病毒、太魯閣自強號出軌罹難往生者設壇超拔。
導師所主辦的梁皇法會法事周延、韻調攝心,隆重莊嚴,引領大家懺悔前愆、改往修來,發菩提心、利樂眾生,以達普利人天,冥陽兩利,與會者莫不法喜充滿。
《梁皇寶懺》又名《慈悲道場懺法》。相傳是寶誌禪師等九位高僧,應梁武帝之請,為超渡郗氏皇后,彙集佛經,編輯而成的一部懺法。
一、懺法之緣起:依卷首序文記載,相傳是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郗氏因生前好嫉妒、性情殘毒,死後墮為巨蟒,托夢向梁武帝求救,武帝詢教寶誌禪師,得知須禮佛懺悔方能超脫,遂乃敕請寶誌禪師,集諸法師沙門參閱諸經,修成十卷懺法,郗氏得此禮懺功德,而能脫離蟒身得生忉利天,故此懺法又有稱《梁皇寶懺》。
二、懺名之由來:懺法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之原由,乃懺文第一卷開頭即已說明:「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乃因夢感,彌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後劫,依事題名,弗敢移易……。」「彌勒菩薩」在其初發心修道時,即不食肉,因而名為慈氏;《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形容「此菩薩以慈愛為本能」,因此彌勒又稱「慈氏」。因此在懺法內文儀軌中,禮拜諸佛部分,即都是先禮拜「彌勒佛」,其次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與其他諸佛。可見《梁皇寶懺》非常重視「彌勒佛」與「慈悲」。今以「慈悲道場」立名,是希望眾生透過禮佛拜懺、懺除罪愆,對於諸過失能悔改不犯,對於六道眾生,也能不忘失菩提心,生起慈悲救護之心,令當今現在眾生,獲得無限之喜樂;盡末來際,亦可達到無憂苦之境,故名《慈悲道場懺法》。
三、懺法之內容:共分「皈依三寶、斷疑生信、懺悔、發菩提心、發願、迴向、顯果報、出地獄、解怨自慶、警緣三寶及代為四生六道眾生禮懺、終至囑累」等共十卷懺文,收錄約1275個佛號。是佛教懺悔滅罪中,生、亡兩利的一部寶典,也是中國佛教卷帙最大的一部懺法,俗稱「金山御製慈悲梁皇寶懺」,素有「懺法之王」、「懺王」之美譽。
四、拜懺之認知:佛說人生之所以有苦(八苦),乃因一念無明、起惑、造業、受報。這「惑、業、報」會障礙我們不得安樂,所以稱為「三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的「心」對外在的「境」,起心動念而有所「作為」時,「業」就產生了。如我們的眼睛看到一樣好東西,心裡很喜歡,又見四下無人,我們就隨手把它佔為己有,就犯了「盜業」,沒想到天花板裝有監視器,被發現了,就有牢獄之災的果報。所謂「身業三」:殺、盜、婬;「口業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三」:貪、瞋、癡,總稱為「十惡業」。這些惡業會障礙我們,使我們做什麼事都不順利、諸多麻煩障難,明明小事一樁,卻惹來風風雨雨,所以要懺悔。
(一)懺摩悔過。佛法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唯有懺悔力,才能解冤釋結。」「懺」是印度語,稱之為「懺摩」,或譯為「布薩」,發露的意思;華語稱「悔」,有懊悔之意。今言懺悔者,華梵兼舉也。懺則懺除過去罪愆,悔則不造未來新罪,所謂「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有改往修來的意思。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必改,善莫大焉。」台語也有句諺語叫「仙人打鼓有時錯、脚步踏錯誰人嘸?」佛陀時代有個弟子叫鴦掘摩羅尊者,在未遇見佛陀之前,是個人見人怕、國家捉拿的殺人魔王,但自從皈依順從佛陀的教誨後,有罪當懺悔,懺悔得清淨、懺悔得安樂,透過內心真誠的改過向善,不但消除過去殺人的罪業,免於受地獄報之苦,還當生證得阿羅漢果,是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實際案例。
(二)廣修眾善。諸惡莫作,止惡不做壞事,是做人基本;進一步能眾善奉行,行善更好。當我們看到需要幫助的人,起一念悲心去幫助他,或運用智慧尋求慈善單位協助他,就造了「善業」,這句「一念無明、起惑、造業、受報」轉個念就成了「一念智慧起慈悲、造善業、受善報」,當下「十惡業」便轉變成「十善業」。《梁皇寶懺》處處勸人依文懺悔,滅除多生罪障;更透過懺法隨文入觀,廣發菩提心、發願、迴向利益眾生。為累劫父母、師長、六親眷屬禮佛懺悔,及代為四生六道眾生同求懺悔,祈願得以解脫苦趣,永離塵垢,超生善道,共證菩提。因為所有一切廣利有情之善行,皆是建立在「慈悲喜捨」基礎上,《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菩提心者,大悲心也。清淨無染無私的奉獻,利益眾生,而非是為了博得「名聞利養」美名、美聲、利益與尊敬才來做善事、行善業。
(三)止觀雙運。佛法著重「聞、思、修」的「解行並重」「知行合一」。禮佛拜懺屬行門,說到「行」就讓我們聯想到普賢菩薩。古德有云:「無邊勝福莫越行門,諸佛菩薩從行門出,故華嚴會上推普賢為長子。」文中的「普賢」就是騎六牙大白象王的「大行普賢菩薩」。
何謂「大行」?
「修無盡供,供無盡佛,是為大。」《普賢行願品》就是教我們如何修觀、修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句「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就是「供無盡佛」的觀想要領、重點。
接著又說:「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以諸最勝妙華鬘,妓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此段經文即是「修無盡供」的觀想法。
「諸行勤作、窮刼不倦,是為行。」普賢菩薩騎六牙大白象王,象徵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之清淨心、清淨潔白、無染無私、行止觀双運的六度萬行,真「打拚、認真、骨力、拚命做」是為勤,只願衆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而且做事如大象走路一般,脚踏實地、穩重踏實,一步一脚印,不毛躁輕浮,能載重,擔負如來慈悲愍衆生、喜捨濟含識的大乘菩薩行;「窮刼不倦」不會稍做點善事就「以少為足」、喊辛苦喊累,所謂「虛空界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十大願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菩薩的「廣大願行」精神,著實是每位修行佛子學習效法的典範。
也因此,《梁皇寶懺》儀軌最初即是先禮請普賢菩薩降臨道場,再奉請「十方法界常住佛、法、僧三寶」,然後嚴持香華如法供養,最後接「南無寶曇華菩薩摩訶薩」,一幅天女散華,種種莊嚴香華鬘從空而下,遍滿虛空,煞是壯觀、令人驚艷的景致。這些無非是要我們「隨文入觀」,培養、訓練修觀、修供的能力,達到「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濟三塗苦,等施無差別」的平等妙供,《水陸儀軌》文中有說:「衆善之中,求其事簡而功最深者,唯施食一法門爾。」可見修觀、修供是何等重要。
(四)自我審察。經過修行禮懺,我是否比以前更加謙卑、更懂得感恩?是否有比以前更具智慧、更加柔軟?佛門當中流行一句話:「一年學佛,佛在心田﹔二年學佛,佛在半天﹔三年學佛,佛在西天﹔四年學佛,佛不見﹔五年學佛,與佛相戰。」意思是剛學佛,心熱騰騰的,常把佛掛在口中,心中有佛,然而越到後面真是「頭啊興興,尾啊斗丁。」、「虎頭蛇尾」或者「三天捕魚,四天曬網。」怠惰了、退心了,不然就是「吃嘸三天素,就要上西天。」尾巴翹起來,自以為了不起了,目中無人,驕傲了,不契佛心,只有我心、我見、我執、我相,到最後佛算什麼?佛的話不聽了、師父的話不接受了,聽誰的?聽我的,與佛打擂台了。
其實我們今天能夠來學佛、來行善,實在是要心懷感恩,不是你想學就有得學,想做就可以做,若無諸多因緣聚足,想學也沒得學,想做也做不來,所以要「上報四重恩」: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衆生恩;要「下濟三塗苦」對畜牲、餓鬼、地獄衆生,慈以與樂、悲以拔苦,能瞭解這層道理,心存感恩,為人處事自然謙卑、柔軟,不會我慢驕傲、自以為了不起。能感恩才能看到別人的好,也才會珍惜別人對我們的好。古人言「謙受益、滿招損」、「佛法在恭敬中求」,未有聽聞傲慢可以成就一切事業、道業的。
(五)善用其心。有慈悲心,有智慧行,能感恩,能謙卑、柔軟,人生的世界就無限寬廣。譬如一場法會、一壇佛事,每個人都能安住在各自的執務、崗位上,各安其份、各盡本職,發揮最好的一面來利益眾生。主法的人,不會輕忽、馬虎,能好好用心止觀雙運,隨文入觀、隨文修觀,興無緣慈、同體悲,仰祈諸佛菩薩降臨道場,觀想幽冥眾生來臨法會,皈依三寶、聆聽法音、懺悔業障,仰仗佛力加持,法力加被,個個身心淨潔,頓開暗冥,乘蓮花、上蓮台,隨佛菩薩接引往生淨土去。並掌控整場氣氛,讓它莊嚴隆重攝心;當維那的人,不會計較出聲辛苦、氣虛胸悶無力,能好好起腔念誦,譜出無盡妙言辭,讚佛甚深功德海;當悅衆的人,不會計較敲木魚手酸、緊張,能搭配維那,將木魚打得輕聲悅耳,速度剛好、適中。
當典座的人,不會嫌棄廚房油煙燻身,無法上殿堂禮佛,能把飯煑得香Q、熱騰騰的,菜炒得「有媽媽的味道」,照顧到每位參與者的味蕾,好有力氣誦經、拜佛、做事;當護法志工的人,能不分黨派、不計較工作性質、不搬弄是非或爭風、爭寵、爭表現,做好各自工作,讓師父們無後顧之憂。倘若大家都有這樣的認知、共識,能發饒益衆生的心,相信諸佛、菩薩一定先加持你,因為你有發這樣的菩薩心腸出來,怎能不加持你、好滿你的願呢?因此一場法會下來,最先得利的是誰?每一位發心的大衆最先得利,又因每位大衆有發這樣饒益眾生的心,這場法會也必能普利人天,冥陽兩利,與會參加者都能法喜充滿、皆大歡喜。
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禪師到中國參學歸國後,寫了一本《典座教訓》書中提到:「我所見過大宋國各寺院兩班大小執事,雖然是一年任期,大家都存有藉工作機會認真辦道的情神。不虛度光陰,不虛應故事,不輕視微小粗俗工作,為了常住的利益,為了興隆三寶,每個人都兢兢業業,盡瘁其職,因此,叢林興隆,個個亦莫不成就其道業。」
修行不就是如此而已,把心胸打開,轉化性情、改變個性,轉凡心為佛心,轉凡行為佛行,我們的修養、素質,生活品質、格調,就能因之「向上提昇」成佛去,而非「向下沈淪」輪迴受苦去。
世間勝宴、盛會都能夠發揮很大力量、成辦很多事情,更遑論佛門齋筵勝會法會。是以世尊教目蓮尊者於僧衆三個月的結夏精進用功辦道圓滿日,七月十五日解夏日供僧、齋僧,以此供養大衆僧伽功德,解救其母餓鬼倒懸之苦,遂有盂蘭盆勝會齋筵。懂得此一深意者,便能對佛門法會生起勝解。欲快速消除罪業、快速成就道業,參與法會共修不失是一種選項。
在參與法會齋筵時,能以:至誠懇切殷重心、難遭難遇心、慈悲心、懺悔心、謙卑柔軟心,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之「三輪體空」清淨心、行止、觀双運,參與勝會、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是以得失生滅心、凡夫散漫心,傲慢不柔和心,在參與法會,法會亦糟蹋了,世俗化了。
同樣是刀,會用刀的人,拿刀用來救人,是手術刀;不會用刀者,拿刀用來殺豬宰羊,就變屠刀,差別在那?心之勝劣。參與法會亦如是。心勝解,則能看出端倪,懂得門道,獲得真實益;心劣解,則只是拿香跟拜、看熱鬧、結善緣,卻未真正沾其實益。學佛要信心清淨、信心堅定。「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切忌劣解了佛法的真實意,將法會、布施行善視為一種「交易」。我參加法會、我行善布施,佛菩薩就要給我包山包海,保平安、保風順、保賺錢、保滿願,這真是三世佛冤啊。佛法不是交易、不是買賣,是因你的虔誠懺悔心、虔誠恭敬心、懇切殷重心、謙卑柔軟心、清淨布施、修褔行善心,在感應道交難思議,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亦不可勇猛心易發,恆常心難持;或一日捕魚,七天曬網;或稍做點善事就要馬上見感應;或如《慈悲水懺法》所言:「但世間人忽有急難,便能捨財不計多少。」然事過境遷輒忘,諸如種種,皆非學佛正確行誼態度。
《梁皇寶懺》,法事儀軌周延、文章義理周詳,自古感應不可思議。若我們對拜懺有正確認知,並配合「普賢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則拜一部《梁皇寶懺》即是修行解脫的殊勝法門,而不會貶輕將之視為「趕經懺」佛事。祖師大德慈悲製訂這麼好的懺法,只要我們契合佛心、與祖師會心,就不辜負祖師大德的一片苦心,自能從禮佛拜懺中獲得真實利益,得証佛果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