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四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當上翰林。但裴休不希望兒子過早涉足仕途,據寧鄉溈山寺記載:唐宣宗大中三年(849AD)皇子得惡疾,群醫束手無策,時任宰相的裴休,遂送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
這是多麼難得啊!若非十分虔誠的佛化家庭,實難以致此!
由於裴休任湖南刺史時,常親近靈祐禪師(溈仰宗的創始人),並長期護持密印寺(今湖南寧鄉縣)。因而送兒子到溈山密印寺跟隨靈祐禪師出家,
並作<送子出家詩>(收入《禪門日誦》):
汝及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非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閒游、莫嬉戲,出外分明說去處。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訓師弟,莫在佛門爭閒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
剔明燈、換淨水,禮拜如來求智能。
報答爹娘養育恩,天龍八部生歡喜。
誠如其所集《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內所云:「
塵勞回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是一翻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又作「警策箴」,勉其子精勤向道,莫荒廢大好時光。偈云: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
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
又偈:
江南江北鷓鴣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山窮水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靈祐為裴文德取法號,名為「法海」。(與六祖大弟子法海同名異人)
裴休並要求靈祐派他盡做運水搬柴之類的苦差事,藉以磨練他的心志、傲氣。
起初因父命難違,只得強自隱忍。但常年累月地勞役粗活,身心疲憊之餘,法海有點扛不住,漸漸地起了煩惱、怨氣,不免埋怨。
有一次在為大眾擔水,累得滿頭大汗,便滴咕道:
「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正巧被靈祐聽到,靈祐笑説:
「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
法海聽了,大為慚愧,從此甘心執勞役。1080530(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