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四
法海後來在靈祐的建議下,出外參學。來到東晉高僧慧遠大師住錫過的廬山。法海效法前輩高僧的苦行方式,日中一食,夜不倒單,以禪觀度日,因而被稱為「裴頭陀」。
後又到鎮江氏俘山(今金山)的澤心寺。見殿宇傾頹,雜草叢生,滿目瘡痍,不禁悲從中來,遂發願修復此一古剎。
燃指供佛,巖洞苦修,禪坐之餘開山闢田,修復殿宇,多方籌措資金。
據《金山寺志•裴頭陀》云:「唐裴頭陀,生而穎異,胎素不群,乃河東裴相國休公之子也,因作文送出家,行頭陀行,精煉形神,清齋一食,六時危坐。後來金山塔旁巖洞中,每入禪觀,降龍斷臂,重興殿宇,功成而不知所之。」
南唐.僧應之的《頭陀岩記》說:「金山昔名浮玉,因裴頭陀江際獲金,(唐)貞元二十一年,節帥李奇奏聞,賜名金山。」
《金山志》亦記載:「蟒洞,右峰之側,幽峻奇險,入深四五丈許。昔出白蟒噬人,適裴頭陀驅伏獲金,重建精藍。」
澤心寺山中有條白色蟒蛇會傷人,山下信眾談蟒色變,沒人敢上山燒香禮佛。法海到澤心寺之後,雖在降伏蟒蛇的過程中被蟒蛇咬傷右臂,最終還是把白蟒給降伏,解除了蟒蛇之患,是「降龍斷臂」之説。
宋朝張商英有詩道:「
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
白蟒化龍歸海去,岩中留下老頭陀。」
這首詩被製成楹聯,今掛在法海洞中。
法海被尊為金山寺(今江天禪寺)第二代開山祖師,稱「開山裴祖」。
重興殿宇後,淡泊名利,功成而不知所至。
弟子們在他坐的石洞裡雕了尊石像供奉。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故事中,有道高僧法海禪師可能就是據此創作。
宋元話本的人,張冠李戴,牽強附會創作出來的「傑作」,與歷史上確有其人的高僧法海是兩碼事。
裴休以「真儀可觀,高僧何在?」詢問寺僧,但其卻能「含悲送子入空門」,並勉子「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誠屬難得。
而法海也蠻爭氣,出家不仗家世,能苦修頭陀行,更顯家教之端莊。
裴休父子真佛門佳話。1080531(完)
近年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主持,護送鑑真大師法像回揚州大明寺探親時,順訪金山寺,據說進法海洞膜拜,見法海塑像,特別審視法海手掌,果然有斷指一節,十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