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七:大覺懷璉禪師才德兼備 (五)

禪門趣談七

承上文,我們由下列五件事,可看出大覺的「德行義行」:

一、「聞舜還俗,遣人取歸淨因。」
二、「讓舜正寢,璉居側室。」
三、「仁宗數詔入內問道,竟不言舜事。」
四、「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
五、「見大覺侍舜甚恭。」

如果大覺「苟竊聲利,自喪至德。」但顯然他沒有。

大覺並未因曉舜禪師落難,就避之唯恐不及,深怕污染、拖累了他現在當紅的身份地位,反而把曉舜接來照顧。只因曾向他求教問道過。

「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
讚譽大覺一點也不為過。

古人說「窮莫訪親」,就曉舜立場而言,若非大覺遣人接他到十方淨因襌院,想必他也不便去投靠大覺。投靠後,對大覺從未替他向皇帝伸冤也不責怪。謹守叢林美德「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畢竟你有關係伸冤,太守也有管道辯解,原本僅是個人事件,可能因彼此互不相讓,滾雪球式地釀成黨爭也不無可能。

但曉舜秉持著「人之操履惟要誠實,苟執之不渝,雖夷險可以一致。」終於水落石出還他身份,衣錦榮歸。

「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形容曉舜也蠻貼切。
是故節義為天下之大。

最後大覺結論說:「
然則人生定業,固難明辯。
細詳其原,安得不知其為忽慢不思之過歟?(忽,失于心不細;慢,失於心不恭。)

故曰:『禍患藏於隱微(幽隱微細間),發於人之所忽(疏忽不謹慎)。』
用是觀之,尤宜謹畏(敬謹而畏懼)。」

以蘊聰、曉舜二師之事看來,

太守來借了三次,蘊聰便應知所取捨;(失于心不細,忽也。)
曉舜「不予」便罷,何必「弗之」?(失於心不恭,慢也。)

所以為人處世行事,不可不時時戒畏謹慎,小心翼翼、一訾不懈也。

由曉舜禪師事件可知,大覺並未因圓通推舉,平步青雲後就貪圖聲聞名望,趨炎附勢。反而依然保持著出家人的德行操守。無怪乎《羅湖錄》稱曰:「大覺之不暴耀,足以羞挾權恃寵者之顏。」

才德兼備的大覺懷璉禪師,真值得吾輩讚歎、學習、效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