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九
蓮池大師在《緇門崇行錄》<尊師之行>◎力役田舍,也藉道安大師為例,表達他個人看法:「
安,清廟之圭璋也。
置之耒耜而服勤不怨。
今弟子纔負寸長禮貌,衰則去矣。
況田役耶?況久於田役耶?
吾於是三嘆。」
蓮池大師意思是,像安公這樣宛如宗廟寶玉那麼尊貴的人才,只因相貌不揚,不為師所重,還遣之耕田勞役。執勤就勞,曾無怨色,至于三年。
那像現在為人弟子眾,稍微具點小才能,只要對他稍不重視或稍微不客氣就要離開了,何況叫他去種田服勞役?何況久在田裡服勞役?
這使我們聯想到近代廣欽老和尚的修行過程。
廣欽老和尚生於清光緒十八年,於泉州承天禪寺禮苦行僧瑞舫法師出家。瑞舫法師因苦行過苛,不幸英年早逝。實際教導廣師的則是住持轉塵上人。
轉塵上人鞭策甚緊,時時耳提面命。某日近午,大家出坡收工返寺時,正聞午齋雲板響起。由於叢林人多,供眾不易,平日省吃儉用,湯湯水水,沒有滋養,加上出坡賣力,眾人都餓得發暈,顧不得把工具收拾好,紛紛擠往齋堂用齋。師亦隨眾趕往齋堂,卻為轉塵上人叫住,命其將工具收拾歸位後方可去吃飯。
時師也餓得四肢發軟,兩眼無力,一邊收拾,心裡邊一直不是滋味,瞋心一起,不管三七二十一,和尚不幹了!信步朝山門外走去。
走沒多遠又自忖:我不是為了生死而出家的嗎?豈為一點苦差事而違初願?經此反省,遂至轉塵上人跟前懺悔,轉公允其隨眾入齋堂,並叮嚀一句:
「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後你就知!」
自此以後,師更刻苦自勵,不敢興退卻之念。
師執勞役修福十餘載後,被委任香燈。某次睡過頭,慢了五分鐘起板,心想:常住六百位,每位錯過五分,一共怠慢了三千分,這因果如何承擔得起?
遂於大殿門口跪著一一向大眾師懺悔。
師責任心重,罪己甚嚴,自此以後,每天於佛前打坐,不敢怠慢。
由於警戒心重,一夜驚醒五六次,遂在驚警戒慎之中,醒醒睡睡之間,師打下了「不倒單」的基礎。
及至受戒歸來,便積極準備入山苦修。
經轉塵上人允許,遂攜帶四套簡單換洗衣物,五百錢米(約十多斤米),邁向承天寺後山——清源山,準備作一番活埋。
一段時間過後,所帶糧食總會吃完。正餓得發慌時,見遠處一群猴子戲耍,只見牠們吃著一粒粒樹子,不覺垂涎三尺,肚子更餓得受不了。
師一邊看猴子,一邊看看自己,不覺莞爾,當下這付德性,與樹上的猴子,有何差別?猴子能吃,我為什麼不能吃?隨手從地下撿起樹子吃起來。師食樹子後,便覺有精神,又繼續用功。
據民國63年7月8日廣欽老和尚自述生平事蹟云:
樹子吃幾天後沒有了,我即開始坐功,有出入定,約一個月後又餓了,這次出去覓食,找到一塊山蕃薯,約有一、二十斤重。
我找到一根樹枝挖一小塊來吃,然後再用土蓋好,繼續用功,本來修行只是借假修真,吃一點,聊以充飢即可。此塊山薯再生小山薯,足足讓我吃了三、四年。
縱觀道安大師及廣欽老和尚修道過程,倘若沒有對常住工作殷勤發心,盡心盡力,努力執行一段時間,
道安大師能有因緣福報,遇著佛圖澄尊者嗎?遇著了,待得住嗎?受得了同儕的奚落輕蔑嗎?
廣欽老和尚在山上禪修尚未成就,糧食殆盡之際,會剛好有福氣找到山蕃薯,讓他在山上又可多待三、四年用功嗎?
這是我們需要深思的。
《緇門崇行錄》<尊師之行>◎歷年執侍,可以提供我們參考:
唐招賢通禪師,少為六宮大使,因詣鳥窠求出家,不納,堅求,乃為剃落。
執侍左右,勤劬不替,經一十六年,不蒙開示,欲辭去,窠問何之。
曰:「諸方學佛法去。」
窠曰:「佛法此間亦有少許。」
遂拈起布毛,忽大悟,號布毛侍者云。
贊曰:「
人見侍者於布毛下悟去,
不知一十六年織紝之力也。
匪(若無)多載辛勤,焉有今日事?
遇明師者幸毋以躁心乘之。」
由此,我們堅信古德所云:「
汝及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非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掃拭。」
對常住工作努力發心去做,
必能「取善無窮」!
確實如此,真實不虛。
(待續)10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