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十一:人誰無過,在改之為美(上)

禪門趣談十一

上文提及,益者三友之一,友直(正直坦誠、道義相砥,過失相規。)
然,真有這麼一位朋友時,我們承受得了嗎?

《禪林寶訓》卷一就記載這麼一則故事:
湛堂曰:「予昔同靈源,侍晦堂於章江寺。靈源一日與二僧入城,至晚方歸。

晦堂因問:『今日何往?』
靈源曰:『適往大寧來。』(靈源以無事入城自覺不便,但對曰適纔往大寧來。)

時死心(黃龍悟新禪師)在旁,厲聲呵曰:『參禪欲脫生死,發言先要誠實,
清兄何得妄語?』

靈源面熱不敢對,自爾不入城郭,不妄發言。

予固知靈源、死心,皆良器也。」

看了真令人膽跳心驚。

《禪林寶訓筆說》云:「
此節明益友無諱、知過能改。

時死心正值在旁侍立,不忍其虛妄,乃大聲呵吒。靈源聞呵,大漸面熱,不敢別對。

靈源以不自悋之心,知過必改。
死心以不自欺之心責友,正而不屈。

如二人者,各得其正,真良器也。」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尹氏曰:「德必修而後成,學必講而後明,見義能徙,改過無吝。

此四者日新之要,苟未能之,聖人猶憂之,況學者乎?」(《禪林寶訓合註》卷二)

圓悟禪師曰:「
學道存乎信,立信在乎誠。

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
存信於己,可以教人無欺。

惟信與誠有補無失。是知
誠不一,則心莫能保;
信不一,則言莫能行。

古人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
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唯智者能改過遷善,
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
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是以
聞義能徙(遷徙),常情所難(難得)。
見善樂從,賢德所尚。

望公相忘於言外可也。」
(還望能忘言得意才好。)
(《禪林寶訓》卷二)

著實願意規勸人的,少了;
願意接受人規勸的,更少。
(待續)1080714

註:
吒:發怒時大聲叫嚷;嘆息,感嘆。
吝:同悋,悔恨、遺憾、羞耻、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