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九
承上文。
且安公弟子慧遠大師,為淨土初祖,三代賢聖,師徒相得益彰,締造了佛教史上不朽的光輝。
《高僧傳》卷八<義解>讚譽云:「
釋道安者,資學於聖師竺佛圖澄,
安又授業於弟子慧遠,
惟此三葉,世不乏賢,
並戒節嚴明,智寶炳盛;
使夫慧日餘輝,重光千載之下,
香吐遺芬,再馥閻浮之地,
湧泉猶注,實賴伊人。」
智者大師亦讚歎說:「
遠是彌天釋道安之高足,
安是大和尚佛圖澄之弟子。
三德相承如日月星,
真佛法梁棟皆不可思議人也。」
(《國清百錄》卷二)
道安在佛圖澄尊者圓寂後才離開鄴都,這十三、四年之間,為他的道業與學業打下良好深厚的基礎。使其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及劃時代的特殊貢獻:
一、自漢魏迄晉,經來稍多,而傳經之人名字弗說,後人追尋莫測年代。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詮品新舊,撰為經錄《綜理眾經目錄》,眾經有據,實由其功。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佛典目錄,開創中國佛教文獻整理和目錄研究之先河。
二、立說「本無」宗,倡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又名「性空」宗,為魏晉般若學派「六家七宗」之一。自慧風東扇、法言流詠以來,雖日講肄,格義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驗之,最得其實,是中觀般若學在中國的先驅。
三、反思「格義」方式,還原佛教義理之本意。
四、重視戒律。制定《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例為三:一曰行香、定座、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成為僧團規則、僧尼準則,「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
五、重視經典翻譯。符堅攻占襄陽,筵請道安入住長安五重寺。宏揚佛法,主持翻譯事業,時譯場幾千餘人,譯《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三法度論》等。並針對翻譯情形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五種失去本義、三種不容易翻譯)之說。
六、科判佛經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初曾遭質疑,逮《佛地經論》譯出後,亦有三分之解法,方信大師智慧超群,深契佛心,有先知之明。
七、魏晉初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大師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後獲《增一阿含》,果稱「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既懸與經符,遂為永式。
八、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一日感龐眉尊者降。安出所製似之,尊者欽歎以為盡契佛心,仍許以密助弘通。安識其為賓頭盧(賓頭盧頗羅墮尊者)也,因設日供祀之,今供賓頭自安而始。
(待續)1080617
註:
《高僧傳.神異篇》<竺佛圖澄傳>
(石)虎傾心事澄,有重於(石)勒。
迺下書曰:「和上國之大寶!
榮爵不加、高祿不受,
榮祿匪及,何以旌德。
從此已往,宜衣以綾錦,乘以雕輦。
朝會之日和上昇殿,
常侍以下悉助舉輿,
太子諸公扶翼而上。
主者唱:『大和上至』
眾坐皆起,以彰其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