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九:求學當選於師(二)

禪門趣談九

《高僧傳》卷五:「

釋道安,姓衛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

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鄉隣嗟異。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為師之所重。

驅役田舍至于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
篤性精進齋戒無闕,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

師與《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
安齎經入田,因息就覽。
暮歸以經還師,更求餘者。

師曰:昨經未讀,今復求耶?
答曰:即已闇誦。

師雖異之而未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減一萬言。

齎之如初,暮復還師。
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字,師大驚嗟而異之。

後為受具戒恣其遊學。至鄴(後趙國都,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入中寺遇佛圖澄。

澄見而嗟歎,與語終日。

眾見形貌不稱,咸共輕怪。

澄曰:此人遠識,非爾儔也。

因事澄為師,澄講安每覆述。
眾未之愜(不以為然),咸言:『須待後次,當難殺崑崙子。』(對皮膚黝黑之道安的蔑稱,如「漆道人」亦是。)

即安後更覆講,疑難鋒起。
安挫銳解紛,行有餘力。

時人語曰:『漆道人驚四隣。』」

道安大師,魏晉南北朝著名高僧。從小記憶力就好「再覽能誦」。

「澄見而嗟歎,與語終日。」會讓一位國師級的神僧,跟一位年輕釋子「與語終日」者,必非普通人物、等閒之輩。

「澄曰:此人遠識,非爾儔也。」澄公座下徒眾萬人,道安若無有拔萃之資,尊者佛圖澄豈會對之賞譽有加?

「竺佛圖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氏。
少出家清真務學,誦經數百萬言,
善解文義。
雖未讀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辯疑滯,皆闇若符契,無能屈者。」
(《高僧傳》卷九)

記憶力強、出類拔萃的道安,在博學及「國之大寶」國寶級的澄公大師座下,
可謂如魚得水,獲得澄公的栽培與教導,「澄講、安每覆述」,使道安成為眾弟子中成就最大、最為傑出的一位。倘無佛圖澄尊者何來日後的安公?

誠如《華嚴經》所云:「

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

《妙法蓮華經》也云:「

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