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法語集(一) 036~053

清涼法語集(一)

三、忍辱—安忍不動 猶如大地

036
將生活套入修行,
由修行中全方位的生活,
能在世間活得圓圓滿滿、快快樂樂,
對任何事情精進、施無畏、持戒、忍辱,
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037
讓內在生命展現出施無畏,
那麼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將迎刃而解。
隨順不是隨便,
一切的安住來自於內心的安然坦蕩,
這叫解脫。

038
一個真正活在當下的人,
能夠勇敢面對當下的環境所產生的種種變化,
而能不苦不懼。
娑婆世間多劫難,
有那麼多的事與願違,
要勇於承擔,
那麼你就能夠消劫業於無窮。
懂得貫穿生命自己就能夠安然自在,
因為能夠改造心、改造業,
能夠造修功德海,能夠自求自在,
自然能夠歷劫不思議。

039
從慈悲喜捨中來面對所緣境,
任何恩怨、差別、好惡的念頭,
不能動搖內心,
常住平等清涼中。

040
因果報應如影隨形,點滴不由人。

041
當一個人內心為一件事或人不滿時,
起造出來的瞋恚心,
容易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
所以要能觀自在,
才能解脫安樂。

042
修行人不懂得放下,
功課再怎麼修永遠難有安樂心。

043
當一個人碰上問題時,
要能夠至心憶念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當你在持念時,
自然放下不平衡的心。

044
發心修行先修人乘,
先做好一個人的根本,
不斷調修調柔心念,
能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人格才能昇華。

045
現今社會族群的架構瞬息萬變,
紛爭擾攘產生不如意的事情很多,
能盡如人意的事,有幾何?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當中,
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心活過來,
如何開啟潛藏在自己生命底層的寶藏。
佛法在在處處都是要啟發我們這顆累劫蒙塵的心,
並教導我們去把它運用出來。

046
開啟生命的本覺,
斬除累世的慣性、習氣,
當下了知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
現在更是不可得,
那還執著什麼呢?又為何勞煩呢?

047
觀照力的修學,
不計較、不區隔、不自私,
打開心量以後,你會感覺到–生命。

048
當生命慢慢學會不計較,
待人處世會慈悲,世間萬物皆平等,
會好好用本心去對待,
那麼,你是一位得解脫的自在人。

049
如果每天都用慈悲柔軟的心,
來看待世間萬物,日益行深,
每天都用這種心境對待當下的生活情境,
一切萬物看到你就真的解脫了,
因為他們見到的是一尊聖者。

050
沒有謙虛的人易起我慢心,
我慢心一生起表示執未破,
不能見如來。

051
能改造自己的心,
就是改造自己的業,
心之所在,一念善或者一念惡,
是善因善果—抑是惡因惡果,
他人替代不得也求不得,
無明起時,
心念一轉,
能造修功德海藏,
只有你自求自得,
自己要解救自己。

052
假如心只是一昧地承受與裝載,
卻不懂得去釋懷,
到最後那一點一滴的善念都發不出來了,
心中翻滾的是世間的一切恩恩怨怨,
那麼,
心沒有離開因緣,
心被禁錮了!
心先要學會去釋懷,
原諒對方的當下,
心的枷鎖被解開了!
沒有被世間種種所苦惱,
更沒有被它套住,也不會受辱,
因為清涼自在,
不入世間塵埃啊!

053
在娑婆世界充斥著無明、瞋恚、愚痴,
有人喜汙衊他人、不為善
又叫他人亦不為種種的善,
就這樣,造就無邊苦果苦報。
菩薩是覺有情,亦從世間出,
為何會有如此的慈悲功德力呢?
因為菩薩慈眼視眾生,
自無始以來無明暗障了本覺,
造就無量無邊業海,
能把無明漏盡了,
才能重見天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