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臂千鉢曼殊室利大教王經行願法加持部
主講人:釋印謙(天亨)法師
學歷:輔仁大學中文系,圓光佛學院研究所畢業
現任:大崗山靜修寺住持、法輪禪寺副住持、大高雄佛教會理事,慈隆僧學院院長
時間: 民國101年每週六19:30-21:00
《千臂千鉢曼殊室利大教王經行願法》共有三部,第一部是供養部,第二部是加持部,第三部是懺悔部。供養部上學期修過了,這學期導師慈悲讓我們繼續修持第二部,同學應抱持感恩的心,珍惜這份難得殊勝的因緣,更加虔誠、謙虛、努力用功才行!可別以為擁有這部法就了不起,古德說:「謙受益、滿招損」、「佛法是在恭敬中求」,未有聽聞傲慢可以成就一切事業、道業的。「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耳熟人曉,烏龜一步一脚印慢慢爬反而先到,兔子仗著自己能力好、速度快,反正睡個覺再來跑,都比烏龜快很多,結果兔子勢才而驕,反而陰溝裡翻船輸了。所以人不可恃才傲物,但也不要妄自菲薄看輕自己,一枝草一點露,每人頭上一片天,天生我材必有用,各自努力發揮己能,未必就是輸家。
話說回來,修行不是跟誰比,而是跟自己比。透過修行,我是否比以前心胸更寬闊,看到別人的好能歡喜讚歎,能見賢思齊,能檢討、改進自己,甚至懺悔自己的業障,而不是忌妒、酸葡萄、說風涼話或毀謗等。有人對自己很節儉,省吃儉用,但一聽到師父需要、道場需要,卻很能歡喜施捨,有人就不以為然:「他有錢啊!」其實錢多錢少是一回事,護持三寶的那顆心才是珍貴!我們導師很重視拜懺,每月初一、十五有《水懺》、《藥懺》,每年新春、清明、中元三大節日有《梁皇寶懺》,法事周延、韻調攝心,隆重莊嚴,引領大家懺悔前愆、改往修來,可惜大家對拜懺的熱心,似乎不若傳法灌頂、火供法會來的有興趣。經典告訴我們:「唯有懺悔力,才能解冤釋結。」想想我們的功力有比《水懺》中悟達國師深厚嗎?何況他前輩子是十世高僧,尚無法抵消過去的怨結!「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人面瘡的果報,讓悟達國師都吃不消,我們行嗎?祖師大德慈悲制定這麼好的懺法,文章義理這麼周詳,自古感應這麼不可思議,大家不應辜負導師的一片苦心才是。業障懺除修行才能順遂、才能得利,否則業障現前,「翹翹倒」怎麼修呢?
經過修行,我是否比以前更謙卑、更懂得感恩?佛門中流行一句話:「一年學佛,佛在心田﹔二年學佛,佛在半天﹔三年學佛,佛在西天﹔四年學佛,佛不見﹔五年學佛,與佛相戰。」意思是:剛學佛時,心熱騰騰的,常把佛掛在口中,心中有佛,然而越到後面真是「頭啊興興,尾啊斗丁」、「虎頭蛇尾」或「三天捕魚,四天曬網」,怠惰了、退心了,不然就是「吃嘸三天素,就要上西天」,尾巴翹起來,自以為了不起,目中無人,驕傲了,不契佛心,只有「我心、我見、我執、我相」,到最後佛算什麼?佛的話不聽了、師父的話不接受了,聽誰的?聽我的!要與佛打擂台了,這是人性惡的一面–「貪瞋癡慢疑」要制止、要轉化,轉化成慈悲喜捨、謙卑感恩,能感恩才能見到別人的好,才會珍惜別人對我們的好。試問:沒有佛住世,沒有祖師大德為法忘軀,徒步翻山越嶺,走過沙漠,將佛法傳入中土,或西去取經,我們怎麼知道佛法?沒有師父們一代傳一代續佛慧命,荷擔如來家業,我們怎麼聽聞佛法?唐朝鑑真大師為將戒律傳到日本,歷經五次船難失敗折磨,導致雙眼失明,依然不屈不撓,到第六次大師六十六歲了,天皇派使臣來禮請,坐上使船才成功踏上日本國土,天皇賜號「傳燈大法師」,影響日本文化甚鉅,今天我們看到鑑真大師坐相,莫不為其精神毅力所感動而肅然起敬。比起祖師大德所作所為,我們還比不上他們的一根汗毛,所以有什麼好驕傲的呢?感恩佛菩薩,感恩師父、道場,給我們有培福、修慧、消業障的機會都來不及了,怎好修個福報就自認功德無量?
有了修行,我們的心是否有比以前更具智慧、更加柔軟?我有個信徒在大崗山下阿蓮市區T字路口,開一家海產店,我問某某人是怎麼了,怎麼會在靠山的地區開海產店呢?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何況阿蓮離海邊茄萣、彌陀、蚵仔寮,甚至台南安平都不遠,誰來這裡吃海產?且又開在路衝處,既危險又難停車。過不多久他店門口站了個人,或靠或蹲在那抽煙不知所措,原來是沒生意,叫廚師出來外面招攬客人。我心想這人既沒智慧也沒肚量,怎好讓大師傅出來外面站崗?怪難看的,這怎會有福?果不其然下次看到他店關了。學佛是叫我們拿出智慧力,圓滿處理周遭的事情,恰到好處,不是胡搞瞎搞就要佛菩薩保佑,否則就叫沒靈感、沒感應,套句現代話說:「你才無感!」
導師在「大悲心陀羅尼」課中講到笨笨的小沙彌光拜佛也能拜到開悟,就是告訴我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高下是人的分別,「至道無難,唯嫌撿擇」,修行不要好高騖遠,應學習普賢王菩薩騎大象精神,脚踏實地,一步一脚印,有恆心、有毅力,就能越苦海、登彼岸,所謂勤能補拙,三分天才也得七分努力,一勤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就一切事業。希望大家在導師的引導下,在這麼好的學習環境中,皆能道業、事業有成,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