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一)

中國佛教史(一)

主講人:釋印謙(天亨)法師
學歷:輔仁大學中文系,圓光佛學院研究所畢業
現任:大崗山靜修寺住持、法輪禪寺副住持、大高雄佛教會理事,慈隆僧學院院長
時間: 民國100年每週三19:30一21:00

佛教源自印度,經由中亞、西域傳到中國,當時的中國已有儒家、道家(教)相當高的文化背景,如何讓本身已有這麼高文化水平的中國人接收、信仰異族來的宗教?古代的高僧大德著實費了相當大的心力,才能讓佛教在中土落地生根甚至開花結果。

例如像佛教何時傳入中國這件事,大部份人傾向佛教早在西漢哀帝即已傳入,但為何後來的中國佛教徒反而比較強調時代較晚的東漢明帝「感夢求法」,得攝摩騰、竺法蘭二位高僧及《四十二章經》於洛陽白馬寺的說法呢?雖然明帝「感夢求法」一事有諸多疑點,但中國佛教徒還是樂此不疲。

法師解釋說:「雖然西漢哀帝時間較早,也不過早東漢明帝六十六年而已,相距不大,但『哀帝』(此號乃後代史家依其功過作為所取的,皇帝本人總不會自己取這麼不好聽的名字(皇帝自取的叫年號),有個〝哀〞字實在不好聽,感覺觀感不好,是〝了尾囝〞似的,表示當時無論政治處境、社會情況都處於動盪不安、不理想的時代。佛教在這時期傳入,給人有趁虛而入之嫌(時間不好、時機不對)。就像我們要搬入新家,總要擇個黃道吉日、良辰吉時入厝,總要取個好彩頭是一樣的道理。」

「孝明皇帝」表示這位皇帝仁慈有作為(政治清明),「感夢求法」除了表示佛法有不可思議的感應之外,也表示皇帝仁慈與佛相應,才會「夢」到佛。而且佛教是皇帝派人去「求」的,不是「請」來的,更不是「沒請自己來」的,意義就非凡;不但意義非凡,更具宣傳、教化的功能,表示對佛要有恭敬心。佛法是「求」來的,所謂「佛法在恭敬中求」,而且是英明仁慈的皇帝派人去求來的,不是〝了尾囝〞、末代皇帝時期〝蕃邦〞使者傳授的,宣傳的效果、份量就不一樣。

所以我們研讀中國佛教史,必須考慮到時代背景,一個外來的宗教,赤手空拳來到已有儒家、道家(教)文化思想背景的中國,若無高超之處,焉能攝化當時的文人知識份子,甚至王公貴族、皇帝接收信仰進而護持呢?如果我們理解這一點,就能瞭解中國佛教為何會把佛陀或佛陀弟子抬得那麼高、神格化那麼多的原因了。

這節課法師藉由現代學術研究論文資料,及南朝梁慧皎大師《高僧傳》原文研讀,引領我們如何做研究、如何運用圖書館資料與如何學習古德的高風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