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隆僧學院院長釋印謙法師
<圓覺經普賢章淺釋>第八講,聽後心得分享:
法師首先開示:普賢十大願王的第五願是隨喜功德,第四願「懺悔業障」是教我們「諸惡莫作」,即止持,防非止惡。除此之外,更要「眾善奉行」,即作持,是行善修福。行善需要更進一步「自淨其意」,因此行善修福當持戒,方為清淨之福。而「隨喜功德,斷除不樂他榮、嫉妒等障。」,意即看到別人的榮耀、喜事,我們應該心生歡喜,不要嫉妒。
普賢十大願王是有一層一層的相關聯性。第一願禮敬諸佛,斷除我慢之心,第三願廣修供養是破除間悭貪,第四願「懺悔業障」是防非止惡,第五願隨喜功德斷除不樂他榮、嫉妒等障。一般人見到別人行善的反應是:他有能力、環境、條件可以……,我沒有時間、沒有錢等酸葡萄的心理。這種心理不只對自己沒有好處,對別人也不友善。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方式是「隨喜他人的善行,給人歡喜、給人鼓勵」,擴大我們的心胸,就如同儒家所言:君子有成人之美。
法師接著引述《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真誠讚美,於諸有情一切福業,以勝意樂,發言隨喜(隨喜讚歎),心生歡悅,遠離嫉妒,雖非自作,所獲功德,與自作等。又復隨喜於他善業(功德作持),視如己作,深生歡悅。」見人行善修福能不嫉妒、不毀謗譏嫌(止持),還能讚歎、隨喜功德(作持),殊為不易。此乃心中法輪有轉,轉凡心為佛心、轉凡語為佛語、轉凡行為佛行,是為轉法輪。
法師鼓勵我們要以隨喜的心意和言語讚嘆他人的善行,那麼自己所獲得的功德法財和做善行的人們是相等的。而且,若是社會大眾都能學習把面子做給別人,「投之以李,報之以桃」,大家一起隨緣、隨份、隨力的加入行善陣容,自己把握機會行善,又能隨喜他人善行,社會一定會更加和諧,齊心提升正面的力量去利益需要幫助的人。
記得第一次聽到「隨喜」兩個字時,感覺這個詞很陌生,但是看到很多師兄姐滿臉笑意的說「隨喜」,感覺他們是很歡喜的說出來的話語,就跟著練習說出口,剛開始有些不好意思和不自然。直到漸漸聽聞佛法,了解隨喜功德的意涵,再遇到他人行善時,內心就不會覺得慚愧、不如人,而會油然升起感恩、隨喜和讚嘆之心,這時自己的內心也真的歡喜無比!
這次聽聞院長從普賢十大願王的意涵、次第和生活實例深入而淺出的開示,更能體會隨喜功德的深意。勉勵自己一定要把握珍惜,真心誠意的讚嘆隨喜他人的善行,而且要勇於加入善行行列,樂意服務社會。
圖:普賢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