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隆僧學院 院長 釋印謙法師
說到法供養,就不得不提《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說到法供養,就不得不提《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國僧人在姚秦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法華經》之後,〈藥王菩薩本事品〉的燒身供佛便有更多僧人起而效尤。梁朝釋慧皎撰《高僧傳》卷12<亡身誦經篇>記載了十一高僧,其中就有七人效法藥王菩薩燃身供佛,約2/3可說比例佔蠻高的。
《法華經》到〈囑累品〉可說法華一會就即將落幕,後接〈藥王菩薩本事品〉之深意何在?需從〈囑累品〉去瞭解。〈囑累品〉裡世尊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付囑諸菩薩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華經,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示教利喜,令種未來得度之因緣。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而諸菩薩聞佛囑累,也均許下諾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如是三反。「當具奉行、以報佛恩」便成了後啓〈藥王菩薩本事品〉之伏筆。
若無佛出現於世,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使得清淨故,眾生亦不知人人本具如來清淨智慧德相,佛性平等,皆可成佛。〈化城喻品〉云:「世尊未出時,十方常暗冥,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眾轉減,死多墮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信解品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怎麼「報」?「如說修行、依教奉行」是為報佛恩。象徵「行」的大迦葉,少欲知足,常修苦行,被尊為「頭陀第一」,佛陀便稱讚說:「若,迦葉!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而六度萬行以「布施」為首;普賢十大願王以「廣修供養」為先。藥王菩薩前生是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香油塗身,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第二生復自念: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燃臂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以為供養。這種苦行,是最難行之苦行,假使沒有對「如來救世之苦心」,有發自內心甚深懇切殷重、虔誠恭敬之體證、相應,是做不到的。故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金剛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地藏經》:「地藏菩薩過去生,婆羅門女聞(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穌。」皆是深解義趣後,出於內心肺腑之言的感動讚歎,甚至涕淚悲泣,舉身自撲。
這樣的行跡是令人動容、感動、讚歎,且具感染力的。由此亦可理解智者大師誦此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下,證入「法華三昧前方便」。蕅益大師《靈峰宗論》所言:「難行能行,真不可思議妙行矣。讀其緣起,迴向發願,字字與菩提心相應,當知亦必念念與不可思議境相應也。」《法華經文句纂要》云:「古人重法輕生,懃懇若此,使後人見聞,亦足以少激其頑懦矣。」世人尚能「捨身取義」,修行人既知四大假合、五蘊皆空,又感無常迅速,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豈能好逸惡勞,貪生不勤精進為道?真誠懇切感受到佛恩浩瀚,無以為報,唯有行法供養,燃身供佛以報佛恩之萬一,乃〈藥王菩薩本事品〉主要傳達、表達的用意。
只是這麼虔誠報佛恩的表現行為在一般人看來實在過於激烈,令人觸目驚心,《高僧傳》就記載:「釋法羽,十五出家,為慧始弟子。始立行精苦修頭陀之業,羽操心勇猛深達其道,常欲仰軌藥王燒身供養。時偽晉王姚緒鎮蒱坂,羽以事白緒,緒曰:入道多方,何必燒身?不敢固違,幸願三思。羽誓志既重,即服香屑以布纏體,誦捨身品,竟以火自燎,道俗觀視莫不悲慕焉,時年四十有五。」因此後世便採取比較溫和的方式:燃指、燃臂或者在受戒時燃香供佛,既能破身見(身見淡薄,我相、我執就淡薄),又不致喪命的方式,效法古德高僧重法輕生的道行,提醒、堅固我們修行的道心。
附註:《憨山老人夢遊集》云:「不知法華,則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2021.03.13天亨印謙稽首合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