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苑課程實錄:佛陀的故事

院長說佛陀的故事—菩提樹下悟緣起法

佛陀在二十九歲出家當沙門後,曾跟印度當時有名修道士阿羅邏迦羅摩修到無所有處定(無色界第二高禪定),又跟鬱陀藍弗修到無色界最高禪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佛陀都不滿足,因為出了定依然有微細的疑惑、煩惱存在,對宇宙真理尚無法透澈了然(因尚有“我執”存在),所以佛陀捨棄二位老師而去六年苦行,依然不得去煩惱,遂棄苦行到尼連禪河沐浴(恆河支流)並接受牧羊女供養。

三十五歲在菩提伽耶樹下成正覺,悟緣起法。初轉法輪講述“四聖諦、八正道”。所以八正道首重三無漏學中的“慧學”:正見即洞澈真理之智慧,一目了然之慧根。正思惟即如理中道之思惟。其次才是戒學(正語、正業、正命)。最後是定學(正精進、正念、正定)。

法輪學佛院天亨法師上課內容之整理

教授師以省庵大師所著的勸發菩提心為教科本,講述為何要發提心的原由?它的重要性是什麼?實踐過程中會有何種關卡?其中還穿插了古德學佛成道的故事以及得遇善知識的珍貴。

  學佛要發菩提心,一個成佛道的心。菩提心雖然人人本具,但還要去行,知行兼備,方可克期取證,反之,有解無行,解而不行不證,流於徒勞無功。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有云:「勸者有勸發、勸導、勸勉三種意思。」令學者有能依循的方向。因為佛法無人宣說,眾生不得解,故要有人去勸發。依此而行。經歷行行的過程,若有挫折,此時當有人給予勸導。

  然誰來勸導,當抉擇善知識的指導,老師舉祖師大德密勒日巴跟從他的上師馬爾巴修學佛法的故事。這個故事給大家一固啟發,修學佛法,要能不流於盲修瞎練,則善知識的出現就宛如黑暗中的明燈,可以令修行出現的業障予以消除,以利修行。又佛陀時的殺人魔王央掘魔羅誤入外道,殺人近千,犯下很重的殺業。然幸遇佛陀的勸導開示,告訴他殺人是錯誤的,他聽了佛陀的話,心生懺悔,痛改前非,而後跟隨佛陀出家,歸入僧團修行,以修行的功德力迴向一難產婦人,使之母子均安,由此懺除往昔所造諸惡業。佛陀對央覺魔羅的勸導,令央掘魔羅的生命,使其發生轉捩點,終獲阿羅漢果,得遇善知識的教導實屬可貴。

  同樣的道理,發生在舍利弗身上,一日發了大心,要修學菩薩行,利益眾生,誠如佛經上說:「不為自己得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他要實踐菩薩的這種利他的精神。舍利弗發了這個心願,令天神感動。然而,天神為了試一試他的心,便化作了一女子在路旁嚎啕大哭。舍利弗見其如此傷心而心生悲憫,上前探問,得知此位女子母親身患重病,須有一人的眼睛當藥引,舍利弗當下挖下左眼布施,意想不到,該女子對他說,我要的是右眼,不是左眼,你給錯了。舍利弗為了做菩薩,又忍痛連右眼也布施出去,沒料到,該女子將拿到手上的右眼,卻發出嫌棄的話語:「這眼睛怎麼這樣腥臭味」隨之擲地而踩,這個情境,令他心生感嘆:「眾生如此難度,要做菩薩可沒那麼簡單,自己了生脫死算了。」這時候,天神現出原形了,說:「舍利弗,你真是太偉大了,你真正是為了救度眾生啊!你有這一份慈悲心,諸佛菩薩、龍天護法會保佑你的,你的眼睛一定可以復明的。」就這樣,舍利弗的眼睛頓時恢復光明,他又繼續地發大心,行菩薩道。是故,修學的過程中發生障礙,有善知識的勸勉,如同一把光明又溫暖的火炬,適時出現,令人因勉勵而鼓舞信心。

   修行過程,得遇大善知識彌足珍貴。因為師長的教導是修行的標月指,亦在自己修行遇有障礙,在大善知識的指導之下,能消除業障,有助修行,自然般若智慧現。然要與道相應,法要從恭敬中求,要做到對任何人事物恭敬之心,對師長的教導要能歡喜心、恭敬心,信受心。修行清淨,如金剛經云:「信心清淨,則見實相。」

   弟子 眾嚴  頂禮     1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