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朝聖去課程影音 普陀山28

教授師 釋妙舟

明清時期,中國佛教的發展更趨世俗化,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的普世情懷更加深入社會,深入民間,影響更為廣泛。隨著觀音信仰的普及,一些新的觀音形象也應運而生,並以不同形式的藝術造型大量塑造或繪製出來。這些造像充分展現了這一時期中國佛教的崇拜模式、信仰習俗和文化藝術風貌,也展現了當時廣大社會民眾的精神追求和審美崇尚。 觀世音菩薩之聖地~普陀山,位於浙江定海縣東海中之舟山群島。又稱補陀山、補陀洛迦山、梅岑山、小白花山。與五台山、峨嵋山、九華山並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唐以前傳有梅福、葛洪寄隱修道,故又稱梅岑山。唐大中年間(847〜860),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聖地。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日僧慧鍔從五台山持觀音像歸國時,船行至該地,輾轉不前,乃就地建寶陀寺供養,仿印度觀音住地之「補陀落迦」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