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師:釋妙舟 法師
◎課程介紹:本課程包括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嵋山、四川大足石刻四個單元,每個單元約有8個小時的影片介紹。
◎課程進行方式:利用課餘時間上網觀看影片。
◎完成4份報告者通過課程:觀賞每個單元影片之後,請繳交一份報告。其格式不拘,心得寫作、PPT簡報分享、製作影片等等皆可。
四川-大足石刻
目錄與連結 | 課程大綱 |
大足石刻1 https://youtu.be/n-C-I0pBtzU | 重慶大足石刻開鑿,從唐朝開始,到了五代十國、宋朝至明清陸續增建。包括北山、南山、寶頂山石刻等,鑿刻藝術亦為修行法門之一。石刻藝術兼具儒道釋「三教合一」、「三教和諧」之特色,但仍以佛教為主。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經由絲路傳播至中國,石窟中有二尊立佛。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為綜合性的藝術殿堂,獲聯合國頒為世界文化遺產。柬埔寨的吳哥窟為全世界最大的廟宇,具哥德式的建築特色。 資料來源:20240530和您朝聖去121~大足石刻1 |
大足石刻2 https://youtu.be/jKxCl2qHvwE | 洛陽龍門石窟,李白詩:洛陽 龍門首甘肅麥積山石窟—泥塑藝術聞名中外,開鑿時間短。印度孟買象島石窟是印度教的石窟,有梵天、濕婆神等神,以及古印度生活情景。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最長的石窟之一。曇曜五窟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時代佛教標竿藝術。本單元會介紹大足石刻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開鑿因緣、北山、南山、寶頂山。介紹地理位置。 資料來源:20240530和您朝聖去122~大足石刻2 |
大足石刻3 https://youtu.be/EfDdc2zF3Rw | 看石窟需要那些裝備? 注意事項? 須穿止滑鞋,另因裡面黑暗,須帶特殊手電筒、望遠鏡等。介紹大足石刻之始作俑者:韋君靖 (唐代四川節度使) 後人於韋君靖死後為他立碑文(摩崖凹刻)韋君靖開鑿大足石刻的緣起—北山開啟(毗沙門天王)、唐末(892)至明清,拉開大規模石刻藝術的序幕。寨內西翠壁鑿出金仙(佛像),現千手千眼之威神,具八十種相好。又舍回俸祿,以建浮圖(造佛塔),聆鐘於朝昏。帶動地方仕紳一起發心投入石刻藝術的開鑿,開鑿期間至南宋長達200餘年,乃至到民國還持續開鑿。帶動龍水刀與打鐵業的興盛。北山佛像藝術欣賞—如山壁雕、毗沙門天王 歷史沿革:唐朝至南宋鼎盛(650-1252);1961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寶鼎山:北宋時期作品。明清是停滯期。 資料來源:20240627和您朝聖去130~大足石刻10 |
大足石刻4 https://youtu.be/pAwiaC6Macs | 1.重慶石刻分布於石門山、寶頂山、南山、北山、石篆山 2.介紹北山摩岩造像與其周圍景點 (1)北山摩岩造像涵蓋儒、釋、道三教之特色 (2)摩岩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7.62公頃,開鑿於西元892~1162年(唐朝至南宋),造像厓面長約300米,高7~10米,其中造像有264龕窟,陰刻圖 1幅,經幢8座。 3.古文孝經碑(1163-1194)刻於宋朝由范祖禹書寫,是留下來最早的古文孝經文獻。 資料來源:20240704和您朝聖去131~大足石刻11 |
大足石刻5 https://youtu.be/A8LLv7wsNyY | 毗沙門天王(多聞天王)窟有12尊佛像不空三藏於唐玄宗翻譯諸多密教經典,如毗沙門天王經、毗沙門儀軌等,流傳增廣,密教興盛尤其在四川和敦煌地區。唐玄宗期間密教發展鼎盛–開元三大士受到王室的禮遇-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為了祈雨設置孔雀明王壇,天降甘露。加上社會動盪不安,民心尋求安定,此經是護國護民的神力庇佑,促使此經流行。 資料來源:20240711和您朝聖去135~大足石刻13 |
大足石刻6 https://youtu.be/ktkJKw4x_No | 1.介紹重慶北山第九龕千手觀音像,其左右有文殊普賢像。 2.第10龕為觀音地藏像,開鑿於五代時期。 3.第122龕為訶利地母像,訶利地母又名鬼子母、歡喜母。 《毘奈耶雜事》描繪鬼子母守護世間人的小孩,生諸鬼王保護世間男女以及擁護法師與法華經的故事。 資料來源:20240718和您朝聖去133~大足石刻15 |
大足石刻7 https://youtu.be/uvyVivmlhC8 | 1.500羅漢窟:從16羅漢至500羅漢。五代時期就有五百羅漢的創作。兩宋時期是500羅漢的輝煌時期,包括文學、繪畫、雕刻。融入禪宗思想。相關經典記載非常多,五百羅漢題材的經典起源於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佛說興起行經》,盛唐時期由於敦煌石窟的世尊涅槃圖有佛弟子,之後漸漸有羅漢像創作,融入中國人的藝術概念。穿著漢人文服裝、面相等。中國僧人的形象而非印度僧人形象。 2.500羅漢傳說: (1)佛世時間度化500位比丘,經常追隨世尊遊化,受其教化。都是有德的行者。 「一時,佛在….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五百弟子本起經》:列百位阿羅漢名號 《阿含經》 五百羅漢,俱三明六通 《法華經》:爾時千二百羅漢….我大弟子僑陳如….. (2)佛在世時度化五百位盲人,成就阿羅漢 (3)佛入滅之後的五百羅漢:結集經典,第一次五百羅漢結集經典。第二次七百羅漢結集經典。第三次結集….第四次結集…。 資料來源:20240808和您朝聖去140~大足石刻22 |
大足石刻8 https://youtu.be/ykGYKXBQHeo | 介紹重慶大足北山石窟第288、292窟之碑文。第10號窟—釋迦說法龕。第119號窟—不空羂索觀音坐像,左善財立像,右龍女立像。 4.第136窟–南宋的轉輪經藏窟。是保留最完整的窟,是中國石窟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面積大:高379mm,寬412mm深, 679mm。此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分之高貴。有中心八角柱、造釋尊像、迦葉、阿難像、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像等。有6則造像銘記,紀錄發心供養者因緣。 資料來源:20240926和您朝聖去157~大足石刻35 |
安徽九華山
安徽.九華山1 https://youtu.be/jvYf_F6l4j8 | 九華山景區主要可分為九華街、閔園天台、花台三大景區。 九華山的歷史淵源,古稱陵陽山、九子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南朝時梁陳間,以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相傳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 資料來源:20230608「和您朝聖去」35安徽.九華山5 |
安徽.九華山2 https://youtu.be/1YWnRRDRCh0 | 金喬覺居九華山七十五年,至唐貞元十年(七九四年)跏趺涅槃,世壽九十九歲。很多人傳說金喬覺法師夜晚時分,會到幽冥界去度眾生,因此尊稱他為「化蹟的地藏菩薩」,也有人尊稱他為「金地藏」。因此,九華山被稱為地藏菩薩道場。 東晉時期始傳九華山區。據第一部山志明嘉靖《九華山志》記載,東晉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至九華山化城峰(今九華街)始建茅庵,曰「九華」。清嘉慶《大清一統志.池州府志.仙釋》載,安帝隆安五年,杯渡從安禪峰卓錫化城之址,始創道場,傳為佛教開山第一人。 資料來源:20230608「和您朝聖去」36安徽.九華山6 |
安徽.九華山3 https://youtu.be/hMRzI_fN4-8 | 關於杯渡和尚的事跡,最早見載於南北朝時代僧人釋慧皎的《高僧傳》卷十。兩人生活在同時代,可信度高。杯渡和尚先是在河北省一帶活動,後南下安徽九華山弘揚佛法,九華山成為中國佛教名山,杯渡和尚乃為始祖。 東晉至隋朝,九華山雖有零星僧人卓錫,傳播佛教,但影響甚微,未成氣候。唐代中國佛教進入鼎盛時期,九華山佛教因運始興。僧人相繼進山弘法。 資料來源:2023 06 15「和您朝聖去」37安徽.九華山7 |
安徽.九華山4 https://youtu.be/hMRzI_fN4-8 | 會昌年間(841~846),武宗李炎興道滅佛(佛教史稱「會昌法難」)。九華山雖遠離京都,但山區周圍亦受到「唐武法難」的衝擊,近十餘座寺院被毀,但山上化城寺的香火仍延續。 唐代,佛教禪宗和律宗已傳入九華山。 資料來源:2023 06 15「和您朝聖去」38安徽.九華山8 |
安徽.九華山5 https://youtu.be/COxwyoLj_FI | 宋代,由於地處江南的九華山區處於宋代的保護措施之下,故九華山區的佛教相應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佛祖統紀》∶宋天禧三年(1019),「是歲度僧二十三萬百二十七人。尼萬伍千六百四十三人」以化城寺為中心開始出現「寶塔香燈諸洞見,石樓鐘磬半天聞」的興盛局面。 資料來源:2023 06 29「和您朝聖去」39安徽.九華山9 |
安徽.九華山6 https://youtu.be/tIu_vsV44cY | 在明朝重視佛教的背景下,漢傳佛教諸宗得到恢復與發展,九華山佛教亦步入隆興時期。清代佛教政策繼承明代。清帝王雖然對喇嘛教十分推崇,但對漢地佛教也極力崇信。 《九華山志.化城寺僧寮圖記》寫道:「天下佛寺之盛,千僧極矣。乃九華化城寺,當承平時,寺僧且三、四千人。寺不能容,則分東西兩序;又不能容,各分十餘寮至六、七十寮之多。於是各立門戶」……「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資料來源:2023 06 29「和您朝聖去」40安徽.九華山10 |
安徽.九華山7 https://youtu.be/GCTD3fYWiig | 清康熙六年(1667)臨濟名僧玉琳國師朝禮九華,傳教說法,受他的影響,其高徒宗衍建的「上禪堂」,洞安建的「甘露庵」均先後成為叢林。清末,江南禪門五老之一的清鎔(冶開)、近代高僧虛雲等各傳禪道於九華,一時宗風大盛。 九華山天開神奇,清麗脫俗,其自然風光和燦爛的宗教文化,顯現出無窮魅力,歷代吸引無數詩人墨客遊歷其中。九華山自唐代定山名之後,後世的著名文人墨客,如李白、劉禹錫、杜荀鶴、梅堯臣、王安石、薩都剌、王守仁、湯顯祖、施閏章、袁枚等都慕名往遊,攬勝尋幽,留下讚詠九華山的詩詞。 資料來源:2023 07 06「和您朝聖去」41安徽.九華山11 |
安徽.九華山8 https://youtu.be/fCjAGbS-oNs | 當前九華山景區共有105座寺院,其中包括9座全國重點寺院,30座安徽省重點寺院,62座普通寺院,另有4座固定宗教活動處所。寺院分佈於前山和後山,九華鎮和九華鄉境內,共有88座寺院;後山即九華山東麓。著名如化城寺、甘露寺、肉身寶殿、東岩寺、百歲宮、祇園寺、天台寺、旃檀林、上禪堂、古拜金台等。 資料來源:2023 07 06「和您朝聖去」42安徽.九華山12 |
普陀山
普陀山1 https://youtu.be/JVWcU1RgWAU | 普陀山是狹長的島嶼有許多的寺院與景點,島上有小型巴士環繞,每次搭乘3-10人民幣不等。 可以先搭纜車上山,山上有『慧濟禪寺』,後沿著香雲路下山,路上有雲扶石,香雲路底是海雨禪寺,這段香雲路共1088階。梵音洞位於普陀山東北隅,相傳觀音菩薩曾現身說法。島上最大的廟宇普濟寺,此寺又稱為『普陀山前寺』,是供奉觀音的主刹,在唐代的『不肯去觀音院』基礎上改建,朝廷賜名『寶陀觀音寺』,康熙三十八年,賜匾額「普濟群靈」,始稱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又稱為『普陀山後寺』。接著去普陀山的地標『南海觀音像』,是世界上最大的銅製觀音像,高33公尺,重達70餘噸,遠遠就能瞧見。 資料來源:2023.02.09和您朝聖去6~普陀山4 |
普陀山2 https://youtu.be/3wfG-60JWj0 | 主要景點有三寺、普陀山三寶,亦稱佛國三寶、普陀山三石、普陀山三洞、普陀山十二景。 普陀山三寶:一寶楊枝觀音碑、二寶多寶塔、第三寶有不同說法,一說是鵝耳櫪樹另一說是九龍藻井。 資料來源:2023 02 16和您朝聖去7~普陀山5 |
普陀山3 https://youtu.be/nk9U8dyItRA | 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龜聽法石,普陀山三洞:朝陽洞、潮音洞、梵音洞。普陀山十二景:蓮洋午渡、短姑聖跡、梅灣春曉、磐陀夕照、蓮池夜月、法華靈洞、古洞潮音、朝陽湧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霽、茶山夙霧、天門清梵。 資料來源:2023 02 16和您朝聖去8~普陀山6 |
普陀山4 https://youtu.be/hLK8xaTdkqI |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其風景點數以百計,風光無限。遊覽普陀山的歷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有「普陀八景」、「普陀十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讚。千步金沙、蓮洋午渡、短姑聖跡、磐陀曉日、蓮池夜月、法華靈洞、古洞潮音、朝陽涌日。 資料來源:2023 0223和您朝聖去9~普陀山7 |
普陀山5 https://youtu.be/fGscTzQBFpw | 續「普陀十二景」,海岸碑坊、寶塔聞鍾、光照雪霽、茶山夙霧、天門清梵等。主要宗教活動∶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首屆在2003年11月16日至22日舉行,此後每年舉行一屆。 香會節∶普陀山觀音香會節起源于觀音應化誕生或成道等日。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 春季旅遊節∶1990年首次舉辦。普陀山之春旅遊節以「生態旅遊,人文體驗,遊客互動,百姓同樂」為宗旨,每年陽春三月舉辦,是融群眾娛樂、遊客參與為一體的互動性大型旅遊娛樂文化活動。 資料來源:2023 02 23和您朝聖去10~普陀山8 |
普陀山6 https://youtu.be/xCEZAEeuxwI | 普陀山現有二十多座寺庵,其中最大的是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三大寺。 普濟禪寺又稱前寺,位於梅岑山東麓靈鷲峰下。普濟禪寺原名「不肯去觀音院」。普濟寺,又稱普陀山前寺,前身為唐末的「不肯去觀音院」,宋代更名為「寶陀觀音寺」,明萬曆年間更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清康熙皇帝賜額「普濟群靈」才改名為「普 濟禪寺」 法雨禪寺亦稱後寺,位於白華頂左、光熙峰下。明萬曆八年大智禪師創海潮庵于千步沙之北,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後因康熙帝御賜「天花法雨」匾額,改名為「法雨禪寺」。經康熙時期大規模擴建,殿堂樓閣達200餘間,占地47600平方米,成為普陀三大禪寺之一。其中觀音殿(又名九龍殿),外觀金碧輝煌,內部華麗精緻。 慧濟禪寺亦稱佛頂山寺,建在佛頂山巔。其處紺殿崇樓,蔭映山巔,瑞靄彌漫,祥雲呵護,為香客遊人嚮往之名刹,常有「三步一拜上佛頂」之虔誠信眾。歷來有「不上佛頂,等於未到普陀」之說。華頂還可看到罕見的海市蜃樓和佛光。寺最早時僅有石亭,明朝僧人慧圓始創「慧濟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僧人能積擴庵為寺。光緒三十三年僧人德化請得《大藏經》,又經僧人文正大力建造,遂成巨刹,與普濟、法雨共稱「普陀山三大禪寺」。 資料來源:20230302和您朝聖去11—普陀山9 |
普陀山7 https://youtu.be/wy7-TgioGMo | 慧濟寺內珍藏的文物很多,現存御印3枚: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賜銅印一枚,印文「敕建南海普陀禪寺觀音寶印」;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賜金印一枚,印文「敕建南海普陀名山觀音寶印」;嘉慶元年(1796年)賜翠玉印一枚,印文「南海普陀佛頂觀音大士寶印」。 寶陀講寺位於普陀山東北龍頭山麓。1999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普陀山佛教協會建造,2011年農曆四月初八日建成開光。寶陀講寺宏偉而逶迤,琉璃瓦,漢白玉石雕,朱紅的屋頂及長廊,更像一座壯觀的明清宮廷,堪稱21世紀佛教寺院的經典之作。講寺規模與普濟寺相近,因而也被稱為普陀山第四大寺。 寶陀講寺西北側的圓頓戒壇,是江南受戒第一大壇。另一處是仿照洛陽龍門石窟修建的寶陀石窟佛像,十分精美。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潮音洞西側,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鍔第三次入唐求法,至五臺山中台精舍,見觀音像妙相端嚴,懇請迎歸本國。舟過蓮花洋,遇風浪,洋現鐵蓮花阻舟不得行,漂至潮音洞畔,因菩薩不肯東去,遂與新羅商賈一起留像於洞側,山上居民張氏目睹此情,舍所居雙峰山(今普濟寺後山麓)之宅供奉,俗呼為「不肯去觀音」。至後梁貞明二年(916),在張氏宅址建「不肯去觀音院」 資料來源:20230302和您朝聖去12—普陀山10 |
普陀山8 https://youtu.be/wWaSWMsUk5U | 普門萬佛寶塔座落於後山合興村,建築群包括萬佛寶塔、塔院和附屬用房、牌坊等,塔呈八角形,為清代官式仿古木塔。南海觀音禪林位於普陀山之東南龍灣崗巔。左有西方淨苑、紫竹禪林,右為南天門、短姑聖跡,乃八吉祥六殊勝地。1994年舟山市政府確定南海觀音建設由普陀山佛教協會負責。至1997年10月30日建成開光。西方淨苑位於龍灣崗東南瀕海處。據民國《普陀洛迦新志》記載,清末民國初,僧福升創建西方庵,民國九年(1920)毀於火,福升不辭勞苦,募緣重建。紫竹禪林(補怛紫竹林)位於潮音洞西面麓下。 認識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梵∶Avalokiteśvara,或Avalokitasvara),漢語音譯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或「觀察自在」,又譯為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 資料來源:20230309和您朝聖去13—普陀山11 |
四川-峨嵋山
目錄與連結 | 課程大綱 |
四川-峨嵋山1 https://youtu.be/44p8d7GCsiI | 峨眉山,亦作峨嵋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佛教聖地華藏寺所在地金頂(3077米)成為了峨眉山旅遊的最高點。 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 氣候多樣化,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 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成為峨眉一大特色。 有寺廟約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廟。 資料來源:2023 09 21「和您朝聖去63~峨嵋山」1 |
四川-峨嵋山2 https://youtu.be/VAnoGKSz8SQ | 相傳,「佛門三道茶」茶訣,源於南北朝時期駐錫峨眉山洪椿坪的中印度高僧寶掌和尚「一日三啖」的食茶之法。 茶之法。 道、佛兩門在長期飲用實踐中,總結出了每天飲茶的最佳時間與涵養健康長壽的內在關聯關係,即「三道茶」茶訣。 「佛門三道茶」茶訣認為,寅卯、午未、戌亥為每天飲茶最佳時間。 資料來源:20231026「和您朝聖去74~峨嵋山」12 |
四川-峨嵋山3 https://youtu.be/pNGMfNI0kK8 | 公元1世紀,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它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 量積澱。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岩上雕鑿出來的,彷彿俯瞰著三江交匯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峨眉山還以其物種 繁多、種類豐富的植物而聞名天下,從亞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可謂應有盡有,有些樹木樹齡已逾千年。 資料來源:20231102和您朝聖去76~峨嵋山14 |
四川-峨嵋山4 https://youtu.be/DxxPvEj00R0 | 唐宋時期尊崇佛教的社會氛圍,峨眉山佛教高僧的學識修持,文人學士上山禮佛參禪,訪真探勝的社會風氣,使得巴蜀佛教興盛和繁榮。峨眉山普賢道場與五座山文殊道場並對峙,為唐宋時期僧伽信士禮佛朝拜之兩大名山。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岑參、鄭谷、賈島、曹松、薛能、唐求,宋代文人蘇軾、范成大、範鎮、馮時行、白約都曾登臨峨眉,與峨眉高僧唱和酬答,留下饒有興味的詩文。 資料來源:20231123和您朝聖去82~峨嵋山20 |
四川-峨嵋山5 https://youtu.be/IlF6qo8FsNU | 報國寺殿宇雄偉,有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普賢殿四重屋宇,依山而建,逐級升高。 報國寺紅牆圍繞,庭院式佈局。南北中軸線上,依山面建,一重比一重高。建築股堂兩側有僧察客舍,周圍環燒着吟翠樓、待月山房,花影亭,七香軒等庭院園林建築,佈局嚴謹;建築與其周圍自然環境的和遇相融恰到好處,建築與塑像,繪畫等藝術相互村託突出感染力;山門是峨眉山寺廟中最雄偉的。 資料來源:20231214和您朝聖去87~峨嵋山25 |
四川-峨嵋山6 https://youtu.be/QXiLooifqp8 | 峨嵋山華藏寺,全稱為「永明華藏寺」,位於峨眉山金頂主峯,海拔高度3077米。金殿是華藏寺的其中一殿,所處位置最高,與華藏寺合二為一,統稱華藏寺,俗稱金頂。 十方普賢像系銅鑄鎦金工藝佛像造像,通高48米,總重量達660噸,由台座和十方普賢像組成。其中,台座高6米,長寬各27米,四面刻有普賢的十種廣大行願,外部採用花崗石浮雕裝飾,十方普賢像高42米,重350噸,金佛設計完美,工藝流暢,堪稱銅鑄巨佛的曠世之作。 資料來源:20240124和您朝聖去99~峨嵋山37 |
四川-峨嵋山7 https://youtu.be/u8dGNZfPN78 | 認識普賢菩薩: 1.國清寺寺的典故:拾得和寒山的遊戲人間事蹟 2.法華經和悲華經的相關紀載 3.其他經典的相關紀載 資料來源:20240314和您朝聖去103~峨嵋山41 |
四川-峨嵋山8 https://youtu.be/7OSKO_RmiSU | 歷代普賢菩薩的造像藝術 榆林窟「普賢菩薩」畫像—西夏 (故事性強,畫中有18位人物,包括四大天王、唐僧-唐三藏取經、猴行人、白馬,可能影響之後的西遊記和玄奘取經圖作品的創作)敦煌莫高窟普等窟洞中的普賢變畫像,都不是單一的普賢菩薩形象,都有與其他佛菩薩或許多隨行眾同在畫中。新樣的普賢菩薩像出現:十四世紀日本鎌倉時代普賢菩薩像—釋迦三尊之普賢菩薩像。只有普賢菩薩、坐騎和一位侍者。另有 榆林窟第3窟 的新樣普賢普薩像(普賢、善財童子、大象、侍者)法華經變、華嚴經變—華嚴三聖。彌勒三尊像、藥師三尊像等。 資料來源:20240425和您朝聖去113~峨嵋山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