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三
二、黃蘗與裴休(下)
《祖庭事苑》卷3:「裴相國。唐裴休,字公美。河內濟源人,志操堅正。
童齓時,兄弟同學於濟源別墅,休經年不出門,晝講經籍,夜課詩賦。
虞人有以鹿贄兄(裴)儔者,儔與弟(裴)俅炰之,召休食。休曰:「我等窮(書)生,菜食不充,今日食肉,翌日何繼?無宣改饌。獨不食。」……
休性寬慧,為官不尚激察,而民吏畏服,善為文,長於書翰,自成筆法。
家世奉佛,休尤深於釋典。太原鳳翔近名山,多僧寺,視事之隙,遊踐山林,與義海僧講求佛理。
中年後,不食葷血,常齋戒,屏嗜欲。香爐.貝典不離齋中,詠歌贊唄以為法樂。時人重其高潔,而鄙其太過,多以辭語嘲之,休不以為忤。」
裴休曾隨圭峰宗密學習華嚴,精通《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圭峰有所著述,都請他撰序,如<圓覺經序>、<華嚴經法界序>、<禪源諸詮集都序>等。
相較黃蘗就不是這樣。
「裴一日請師(黃蘗)至郡,以所解一編示師,
師接置於座,略不披閱。良久曰:「會麼?」裴曰:「未測。」
師曰:「若便恁麼會去,猶較些子,若也形於紙墨,何有吾宗。」
(裴休把一篇心得文章給黃蘗看,黃蘗看也不看就擱置一旁,好一會問裴休:「瞭解嗎?」裴休答:「不瞭解。」黃蘗說:「你用我所示的方法去瞭解,也許還能把握一二;如果用文字來表達,那就完全失去了吾宗的精神。」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師云:「得者莫測其數,何故?道在心悟,豈在言說,言說只是化童蒙耳!」)
裴乃贈詩一章曰: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挂錫十年棲蜀水,浮盃今日渡漳濵。
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
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師亦無喜色,裴既領旨,復博綜教相,
以弟子禮事師,以昆仲友圭峯。
甞親書大藏經五百函,所製法苑文字,諸方重之。」(《指月錄》卷十)
可見裴休與黃蘗之間的道情之深。
因此有人,「甞問佛印元禪師曰,裴休愛黃蘗,重圭峰,優劣如何?
元曰:在黃蘗為優。天曰:何以知之?
元曰:甞讀裴休所作<圭峯塔銘序>云:
『休與師,於法為昆仲,於義為朋友。』
又甞覧《傳燈錄》裴公贈黃蘗詩云:
『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其愛重優劣可知矣,人皆以為名對。」
(《祖庭事苑》卷三)
據說,裴休曾遇一位天竺異僧,送他一句話:「大士涉俗,小士居真;
欲求佛道,豈離紅塵?」
也許異僧可能看出裴休有出家之意,更知他另有使命(武宗毀佛時,裴休雖身為重臣,但卻能功祿盡拋,挺身衛護聖教。宣宗即位後復興佛法,裴休任宰相,使佛教在短短幾年內復興。)所以不鼓勵他出家吧。
中年以後,斷絕肉食,摒棄諸欲,焚香誦經,世稱「河東大士」。一生的作為,在中國佛教史上,堪稱「宰相沙門」。
唐宣宗譽為「真儒者」。
裴休有段名言,常為後人所引用:「
鬼神沈幽愁之苦,
鳥獸懷獝狖之悲。
修羅方瞋,諸天耽樂;
可以整心慮、趣菩提者,
唯人道為能耳。」(《圓覺經序》)
六道生趣中,人道成佛最易。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便引用他的話,說:「
由是觀之,捨人道無以立佛法,非佛法無以盡一心。
是則佛法以人道為磁基,人道以佛法為究竟。……
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民生日用之常也。」(《憨山老人夢遊集.論行本》)
蓮池大師亦云:「人道未全,焉知佛道?」民國.太虛大師則說:「人成即佛成」人為凡聖之本,應珍惜把握人身。
佛說:「得人身者如爪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因此,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誠如是!(完)
註:
獝ㄒㄩˋ鳥獸驚恐飛散的樣子。
狖ㄡˋ黑色的長尾猴。
畜生道懷著如鳥獸猿猴驚恐飛散不安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