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五
古云: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取法乎中,僅得乎下;
取法乎下,斯道危矣!
宋.懷深慈受禪師云:「忘名利,甘淡薄,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
人初出家,雖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
又為因緣名利所染。……
好心出家者,快須著眼看破,曾見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來,
被數十個信心男女歸依供養,遂埋沒一生。況其大者乎?
古謂必須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是出家以後之出家也。
出前之家易,出後之家難。(《緇門崇行錄》<高尚之行>◎出家)
不染世緣者,離塵脫俗也。
世緣不出名、利兩種。
佛法、世法如天平相似。
世情若重一分,佛法則輕一分也。
既為佛子,當行佛事。休心息念,杜絕諸緣,
精勤辦道,塵心不動,慧性自然圓明。
若經理塵緣,專於世事,則身雖出家,心不入道。
所謂:
山泉流出人間去,清水依然成濁波。
故願不染世緣也。」
(《怡山禮佛發願文略釋》卷一)
《禪林寶訓》記載:「
(北宋)仁祖皇祐初,遣銀璫小使,持錄綈尺一書,召圓通訥住(持)孝慈大伽藍,訥稱疾不起,表疏大覺應詔。……
或曰:「聖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師何固辭?」
訥曰:「予濫廁僧倫,視聽不聰,幸安林下,飰蔬飲水。
雖佛祖有所不為,況其他耶?」
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
予平生行知足之計,不以聲利自累。若厭於心,何日而足?
故東坡甞曰:知安則榮,知足則富。
避名全節,善始善終。在圓通得之矣!
圓通以目疾耳背推辭不赴,並推舉大覺應詔,並非自視清高。
而是有自信,確信大覺可以做的比自己好、比自己出色。事實確是如此,
所以「天下賢訥知人。」
而大覺應詔並非貪圖功名,而是不辱使命。《羅湖錄》稱曰:「大覺之不暴耀,足以羞挾權恃寵者之顏。」
因此,圓通之避名全節與大覺之不辱使命,真佛門懿行,僧之貴也!
(完)1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