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七
慶曆七年(1047年),蘇洵攜子蘇轍至廬山圓通寺拜會居訥。
大覺正是此時與蘇洵父子相識,之後數十年三蘇與大覺往來頻繁,成就「詩僧」之美譽。
大覺應詔入汴京後,兩次親臨化成殿與宋仁宗談論佛法。轉眼已六年了,便與仁宗提出「應任孤雲自在飛」的歸隱之意。
但愛惜大覺之才與德,仁宗自是百般不捨,希望大覺「再住京國,且興佛法。」並賜贈龍腦香木作成的缽予大覺。
唐宋時期,出產龍腦的波斯、大食帝國使臣,把龍腦當成「國禮」送給中國皇帝。
大覺謝恩罷,捧著缽說:「出家人要穿樸素不好看的衣服,用瓦或鐵作的缽吃飯,這個龍腦木缽太高貴奢華,不如法,遂焚之。」
《緇門崇行錄》<高尚之行◎對使焚缽>也有記述此事:「
宋懷璉,漳州人。皇佑中,召對化城殿稱旨,賜號大覺禪師。璉持律甚嚴,上嘗遣使賜龍腦缽盂;璉對使焚之曰:
『吾法以壞色衣,以瓦缽食;此缽非法,宜無所用。』使回奏,上嘉歎久之。」
大覺之所以焚缽,除本身「持律甚嚴、缽不如法」外,
也深知奇珍異寶容易遭來禍端。
於己,易起貪戀;於外,小者盜賊覬覦,大者如蘊聰禪師事件。
且圓通曾告誡大覺曰:「古聖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亂。葢豫備則無患。…古之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者。」(《禪林寶訓》)
因此當著使者的面,把龍腦缽給燒了,
以防患於未然、絕之於未萌。
蘊聰禪師事件是怎麼一回事?
《禪林寶訓筆說》記載:「大覺曰:『
前輩有聰明之資,無安危之慮。如石門聰、棲賢舜二人者,可為戒矣。』
襄州石門寺蘊聰禪師。……
甞好積古人墨蹟。
太守入寺見之,去後使借三次,師不允,太守怒使擎師重責。
師既歸,眾僧迎於道側,首座趨前問訊曰:『太守無故屈辱和尚。』
師以手指地曰:『平地起骨堆。』隨手湧一堆高三尺。
太守聞知,令人削去三次,復湧如初。
太守懼之,朝夕不悅,不月內,全家喪于襄州。」
蘊聰禪師喜好收藏古畫墨寶,有次太守來訪,拿出來與太守品評鑒賞。焉知太守愛不釋手、意猶未盡,託人來借。
蘊聰考慮到借了可能不還,婉拒了。
如此三次!
太守惱羞成怒,派人擎拿蘊聰嚴刑責難。
蘊聰因好古而無端飛來橫禍、厄難。
珍奇異寶易引人貪愛眷戀,難以割捨,後患難料,不得不謹慎。所以大覺曰:「
夫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於人,先須克己惠物,下心於一切,
然後視金帛如糞土,則四眾尊而歸之矣。……前輩有聰明之資,無安危之慮,如石門聰棲賢舜二人者。可為戒矣!」
(待續)
註:
在佛教,龍腦是禮佛的上等供品,也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唐本草》天然龍腦質地純凈,薰燃時香氣濃鬱,煙氣甚小。無論東西方,歷來都被視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