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八
前文敘及大覺接曉舜來十方淨因禪院,
「館之于正寢而自處偏室。執弟子禮甚恭。王公貴人來候者怪之。師具以實對曰:『吾少甞問道於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釋氏稽古略》卷四)
世間可尊可貴者,莫有過於道;
可嘉可美者,莫有過於德。
所謂「患難見真情」,此真情即人性光明面、人性的光輝面,佛教所言人人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尤其是在兵荒馬亂之際,
人人自顧不暇,尚能彼此相扶持、不捨不棄,尤屬難能可貴。
《緇門崇行錄》<尊師之行第三>
◎兵難不離
元印簡,山西寧遠人,八歲禮中觀沼公為師,十八,元兵下寧遠,
四眾逃難,簡侍中觀如故。
觀曰:「吾迫桑榆(垂老之年),汝方富有春秋(年輕有為),何當玉石俱焚?宜自逃遁。」
簡泣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
安可離師苟免乎?」
明日城降,元帥史公天澤問曰:「汝何人?」
對曰:「沙門」。
「食肉否?」
對曰:「何肉?」
史曰:「人肉」。
對曰:「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
史喜而釋之。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中,荀巨伯不捨友人,「寧以我身代友人命」義行,是我們曾讀過,印象深刻而熟悉的故事。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
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節義之行至大矣!
不但讓全城免於賊軍蹂躪災難,也保全自家生命安全。
郗公(郗鑒)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窮困挨餓、命如草芥)。鄉人以公名德(德高望重),傳共飴之(輪流給予食物)。
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甥)周翼二小兒往食。
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着兩頻邊,還吐與二兒。
後并得存,同過江。
郗公亡,翼為剡縣(紹興會稽剡縣縣令),解職歸,席苫(坐臥於草薦上,古居喪之禮節)於公靈牀頭,心喪終三年。(古人對老師之死,悲痛如父母之喪而無喪服,泛指無服或釋服、脱去朝服後的深切悼念,有如守喪,喪期三年。)
這就是著名的「郗鑒吐哺」典故由來。
郗鑒,東晉名臣,以清節儒雅著名。永嘉之亂時,聚眾避難於嶧山(山東濟寧)。平日待人誠正、德高望重,所以遭逢永嘉戰亂逃難時,獲鄉民照顧得以倖存。
當郗鑒過世時,外甥周翼即辭官回來守孝三年,以報答這位舅舅在當時顛沛流離,逃難失所時的撫育照顧之恩。
明教(契嵩禪師)曰:「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
(雖窮如匹夫不以為苦,故曰非窮。)
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
(雖貴同天子不以為榮,故曰非通。)……
是故學者,
患道德之不充乎身,
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
勢位及身而盡,千古重乎?及身重乎?
學者于此當猛省深修可也。」
(《禪林寶訓》卷一)
道德千古留名、萬古留芳。
權勢地位終其一生耳。
熟重熟輕學者自當知。
註:
郗鑒少年時孤貧,但博覽經籍、躬耕吟詠,工於書法。「東床快婿」—王羲之,即是他的女婿。
歷仕晉元帝、晉明帝、晉成帝三朝,曾助討平晉初王敦之亂和蘇峻之亂。與王導、卞壼等同受遺詔輔佐晉成帝。反對陶侃及拒絕外戚庾亮廢王導,以削弱琅琊王氏在朝中影響力的建議,阻止了朝中主要士族的劇烈鬥爭,讓經歷過兩次大動亂的東晉能夠維持安定。咸康五年(339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晉成帝在朝堂上哭泣,並派御史持節護喪事,追贈太宰,諡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