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趣談九
前文敍述到圓通禪師,
推薦大覺,大覺至此魚躍龍門;
提拔佛印,佛印因之展露頭角,
所以叢林賢訥知人矣。
實因「知人」一節最為難事。
《禪林寶訓筆說》卷1:「
演祖曰:利生傳道,務在得人。
而知人之難,聖哲所病。
聽其言而未保其行;
求其行而恐遺其才。
自非素與交遊,備詳本末,
探其志行、觀其器能,
然後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
沽名飾貌者,不容其偽,
縱其潛密,亦見淵源。
夫觀、探、詳、聽之理,
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
所以南嶽讓見大鑑之後,猶執事十五秋。
馬祖見讓之時,亦相從十餘載。
是知先聖授受之際,固非淺薄所敢傳持。
如一器水,傳於一器,始堪克紹洪規。
如當家種艸,此其觀探詳聽之理明驗也。
豈容巧言令色,便僻諂媚而充選者哉!」
【釋義】
欲知人之賢否,要在久識乃得其真也。
五祖法演禪師說:
凡欲利益眾生,傳授祖道,所貴專在得真正良材,乃堪承繼。
然知人一節最為難事。古聖先賢,亦以為憂。何也?
聽其所言似實有德,未審平日行履果如其言否?
必求其所行,造到古人地位,又恐遺失其人之才力。
欲知人之的實,要在平素與之交遊。
歲月既久,則所知益深,備詳其本末。
探討其志向、觀察其行履,以及器量能幹,然後真知實曉,此人果是守道存德者?果是韜光秘用者?
若是沽賣虗名,粧飾顏貌者,
亦久而能知,難以隱偽。
縱使彼做得深潛隱密,吾亦能闚見其幽深源底也。
且而觀、探、詳、聽這四種道理,
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得的。
所以南嶽懷讓見六祖大鑒之後,猶執侍巾瓶一十五秋。
江西馬祖道一見懷讓之時,亦相從淘汰十有餘載。
是知先聖上授下受之際,固非淺根薄德所能傳持。
所謂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是謂授、受必須親證。
猶如以此一器水,傳入於彼之一器,無欠無餘。此喻為子者不妄受也。
如此之人,始能克紹大法弘規,擔當佛祖家業。
又如畊田者之的當人家,收存好種,種好則苗必秀。此喻為師者不妄傳也。
如此觀、探、詳、聽之理既盡,始為明驗不誣也。
且能克紹、能繼續之人,
豈容巧好其言、令善其色,便佞偏僻、諂屈媚悅之徒,擔其任哉?
鳥之將息必擇其林,人之求學當選於師。
師乃人之模範。……
東晉安師(道安大師),十二出家。貌黑形陋,師輕視之驅役田舍。
執勞三年,方求師教,授《辨意經》。
執卷入田,因息就覽。暮歸還師,經已闍誦。
師方驚嘆,乃為剃髮;
至受具戒,恣其游學。
投佛圖澄,見以奇之,異哉小童!
真世良驥,不遇青眼,困駕鹽車;
自非伯樂,奚彰千里之駿。
故出家者慎宜詳擇察。
有匠成之能,方具資稟之禮。」
(《緇門警訓》卷一)
道安大師因其貌不揚,不獲其師青睞,遣之耕田勞役三年。逮受大戒後,允其遊學遇佛圖澄大師,方知道安乃千里之駒。
倘道安滯守原處,不擇良師,未遇佛圖澄,則無後來「彌天釋道安」及符堅所謂:「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
是云:
「真世良驥,不遇青眼,困駕鹽車;
自非伯樂,奚彰千里之駿。」
佛圖澄大師真安公之伯樂也!
可謂:師家具知人之眼,乃不失衲子有拔萃之資。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