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臂千鉢曼殊室利大教王經行願法懺悔部 速成佛道 圓成菩提
主講人:釋印謙(天亨)法師
學歷:輔仁大學中文系,圓光佛學院研究所畢業
現任:大崗山靜修寺住持、法輪禪寺副住持、大高雄佛教會理事,慈隆僧學院院長
時間: 民國101年每週六19:30-21:00
佛說人生之所以有苦(八苦),乃因一念無明起惑造業受報。「一念無明」用現代話說就是「一念糊塗、一念迷糊」,或稱「一時糊塗、一時迷糊」,所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這一念糊塗、一時迷糊起惑造惡業則受苦報,這「惑、業、報」會障礙我們修行解脫或事業成就,所以稱為「三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
我們的「心」對外在的「境」起心動念而有所「作為」時,「業」就產生了。如我們的眼睛看到一樣好東西,心裡很喜歡,又見四下無人,我們就隨手把它佔為己有,就犯了「盜業」,沒想到天花板裝有監視器,被發現了,就有牢獄之災的果報。所謂「身業三」:殺、盜、婬;「口業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三」:貪、瞋、癡,總稱為「十惡業」。
這些惡業會障礙我們,使我們做什麼事都不順利、諸多麻煩障難,明明小事一樁卻惹來風風雨雨,所以要懺悔。「懺」是印度語,稱之為「懺摩」,或譯為「布薩」,發露的意思;華語稱「悔」,有懊悔之意,今言懺悔者,華梵兼舉也。懺則懺除過去罪愆,悔則不造未來新罪,所謂「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有改往修來的意思。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必改,善莫大焉」,台語也有句諺語叫〝仙人打鼓有時錯、脚步踏錯誰人嘸?〞佛陀時代有個弟子叫鴦掘摩羅尊者,在未遇見佛陀之前,是個人見人怕、國家捉拿的殺人魔王,但自從皈依順從佛陀的教誨後,有罪當懺悔,懺悔得清淨、懺悔得安樂,透過內心真誠的改過向善,不但消除過去殺人的罪業,免於受地獄報之苦,還當生證得阿羅漢果,是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實際案例。
同樣是這顆心,當我們看到需要幫助的人,起一念悲心去幫助他,或運用智慧尋求慈善單位協助他,就造了「善業」,這句「一念無明起惑造業受報」轉個念就成了「一念智慧起慈悲造善業受善報」,當下「十惡業」便轉變成「十善業」,所以佛法教我們「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意思,就看你有沒有智慧去轉念。
我們如何保持清醒、有智慧,不會「一時糊塗、一時迷糊」做錯事呢?就是要多「聞、思、修」。多聽經聞法、正思惟,是屬於「知」的部分,但是還不夠,佛在《法華經》卷四〈五百弟子受記品〉這樣說:「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可見「知」而後要起「行」,要「修」,「知」而不起「行」,如「說食數寶」,不實際。要勤修「戒、定、慧」、要行「八正道」、要多懺悔。古德有云:「無邊勝福莫越行門,諸佛菩薩從行門出,故華嚴會上推普賢為長子。」說到「行」就讓我們聯想到普賢菩薩,文中的「普賢」就是騎六牙大白象王的「大行普賢菩薩」。
何謂「大行」?「修無盡供,供無盡佛,是為大」,《四十華嚴》〈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就教我們如何修觀、修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句「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就是「供無盡佛」的要領、重點。接著又說:「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以諸最勝妙華鬘,妓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即是「修無盡供」的觀法。
「諸行勤作、窮刼不倦,是為行」,普賢菩薩騎六牙大白象王,象徵以行清淨潔白、無染無私的六度萬行,真〝打拚、認真、骨力、拚命做〞是為勤,只願衆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而且做事如大象走路一般,脚踏實地、穩重踏實,一步一脚印,不毛躁輕浮,能載重,擔負如來慈悲愍衆生、喜捨濟含識的大乘菩薩行;「窮刼不倦」表示不會稍做點善事就「以少為足」、喊辛苦喊累,所謂「虛空界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十大願王,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十大願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菩薩的「廣大願行」精神,著實是每位修行佛子學習效法的典範。因此,佛門日誦中早課要念「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晚課〈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內容即有擷取《四十華嚴》〈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偈頌,《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藥師寶懺》,也都是先禮請普賢菩薩,再奉請「十方法界常住佛、法、僧三寶」,然後嚴持香華如法供養,最後接「南無寶曇華菩薩摩訶薩」,一幅天女散華,種種莊嚴香華鬘從空而下,遍滿虛空,煞是壯觀、令人驚艷的景致。這些無非是要我們「隨文入觀」,培養、訓練修觀、修供的能力,達到「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濟三塗苦,等施無差別」的平等妙供,《水陸儀軌》文說:「衆善之中,求其事簡而功最深者,唯施食一法門爾。」可見修觀、修供是何等重要。祖師大德訂這樣的早、晚課,就是要修行人每天每天訓練,每天訓練才有力道,力道足,「味道」就出來,如同我們學毛筆字,看老師寫很簡單,也知道怎麼寫,但沒有每天練習,寫出來的字就是歪七扭八不成形。
每天早晚定課,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還要懺悔業障。想想我們過去所作罪過,層層疊疊如高山;所結怨業,深深似大海;現在所作所為善事卻又如「滄海之一粟」,如何剷平罪山?如何填滿怨海?《梁皇寶懺》有謂:「天子一怒,伏屍萬里。」若再加上每具伏屍背後的親人眷屬之悲傷哀怨,這筆帳怎麼算?《瑜伽燄口》裡形容「懸梁服毒,千年怨氣沉沉」,或是公司老闆掏空公司,惡性倒閉,造成員工家庭經濟陷於困境等等,我們過去都有可能犯同樣類似的惡業,所結下的種種怨懟,如果今生做點功德、修點福報,就自認很多、自認夠了,或喊累、喊辛苦,那麼相信這些怨親債主也會對我們說:「我也很苦呢」、「你欠我的,本金加利息也很多呢」,是不是?懺悔消業障,業消則慧生,所謂「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有智慧、頭腦清醒,就能少犯錯、少出錯,少做「十惡業」,多行「十善業」,能恰到好處圓滿處理週遭的事務,那麼我們的生活品質、生活格調就能因之「向上提昇」,而非「向下沈淪」。「世世常行菩薩道」是「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今生能得聽聞佛法,明白做人道理,豈能獨善其身不兼善天下廣利有情?「四無量心」教我們:「令一切衆生之樂及樂因永不失,是慈無量心;令一切衆生之苦及苦因永永脫離,是悲無量心;令一切衆生永遠不斷喜樂及喜樂之因,是喜無量心;令一切衆生永離分別愛憎、苦樂、善惡皆悉平等,是捨無量心。」所有一切廣利有情之善行,皆應建立在「慈悲喜捨」基礎上,才是菩薩道業,所以《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菩提心者,大悲心也,有人行善並非出於清淨無染無私的奉獻,而是為了博得「名聞利養」美名、美聲、利益跟尊敬,一旦沒得到他的目的,不合他的意,就會起瞋恨心,脾氣、派頭比什麼都大,甚至「順我者生,逆我者亡」、「我得不到,你也別想拿走」的狹隘、自私心腸,故稱「魔業」。
其實我們今天能夠來學佛、來行善,實在是要心懷感恩,不是你想學就有得學,想做就可以做,若無諸多因緣聚足,想學也沒得學,想做也做不來,所以要「上報四重恩」: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衆生恩;要「下濟三塗苦」對畜牲、餓鬼、地獄衆生,慈以與樂、悲以拔苦,能瞭解這層道理,心存感恩,為人處事自然謙卑、柔軟,不會我慢驕傲、自以為了不起,俗話說:「人七呎、天五呎,欲生存於天地之間當低頭」及〝人卡行、卡厲害,也不如天一撇〞,這「天」不單指「神」,也可解釋為「諸多因緣」,萬般皆備,只欠東風,因緣不聚足,天不助你,就是讓你「時也,運也,命也,非我所能也」,不是嗎?
有慈悲心,有智慧行,能感恩,能謙卑、柔軟,人生的世界就無限寬廣,怎麼說呢?譬如一場法會、一壇佛事,每個人都能安住在各自的執務、崗位上,各安其份、各盡本職,發揮最好的一面來利益眾生。主法的人,不會輕意馬虎,能好好用心掌控整場氣氛,讓它莊嚴隆重攝心;當維那的人,不會計較出聲辛苦、氣虛胸悶無力,能好好起腔念誦,譜出無盡妙言辭,讚佛甚深功德海;當悅衆的人,不會計較敲木魚手酸、緊張,能搭配維那,將木魚打得輕聲悅耳,速度剛好、適中;當典座的人,不會嫌棄廚房油煙燻身,無法上殿堂禮佛,能把飯煑得香Q、熱騰騰的,菜炒得「有媽媽的味道」,照顧到每位參與者的味蕾,好有力氣誦經、拜佛、做事;當護法志工的人,能不分黨派、不計較工作性質、不搬弄是非或爭風、爭寵、爭表現,做好各自工作,讓師父們無後顧之憂。倘若大家都有這樣的認知、共識,能發饒益衆生的心,相信諸佛、菩薩一定先加持你,因為你有發這樣的菩薩心腸出來,怎能不加持你、好滿你的願呢?所以一場法會下來,最先得利的是誰?每一位發心的大衆最先得利,又因每位大衆有發這樣饒益眾生的心,這場法會也必能普利人天,冥陽兩利,與會參加者都能法喜充滿、皆大歡喜。所以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禪師到中國參學歸國後,寫了一本《典座教訓》書中提到:「我所見過大宋國各寺院兩班大小執事,雖然是一年任期,大家都存有藉工作機會認真辦道的情神。不虛度光陰,不虛應故事,不輕視微小粗俗工作,為了常住的利益,為了興隆三寶,每個人都兢兢業業,盡瘁其職,因此,叢林興隆,個個亦莫不成就其道業。」修行不就是如此而已,把心胸打開,不要〝雞啊腸、鳥啊肚〞,世界就無限寬廣。
學院有導師講解「大悲心陀羅尼」,長養我們的慈悲心,有諸多課程及修《曼殊師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契應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慧,有「梁皇法會」懺悔業障,再依普賢菩薩十大恆持廣大願行修,護持、珍惜這樣一個學習園地,相信當來之日必能速成佛道、圓成菩提,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