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 (二)

中國佛教史 (二)

主講人:釋印謙(天亨)法師
學歷:輔仁大學中文系,圓光佛學院研究所畢業
現任:大崗山靜修寺住持、法輪禪寺副住持、大高雄佛教會理事,慈隆僧學院院長
時間: 民國101年每週三19:30-21:00

  中國佛教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代,在朝廷與民間爭相信仰下,佛寺及僧尼人數急遽增加,但僧尼素質反隨之低落,生活混亂及犯罪事件時有所聞,遂有淘汰僧尼,或要求僧眾禮拜君主,甚而激烈地毀佛、廢佛政策發生。在南方,有東晉時代桓玄提出「淘汰沙門」、「要求出家僧眾禮拜君主」動作,遭廬山慧遠大師反對,寫了《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說明出家僧尼已捨世俗,故不在王法之內,確保方外之士的立場,後有僧祐、慧晈等高僧繼承其精神,因此南方政權的「淘汰沙門」、「要求出家僧眾禮拜君主」之舉如曇花一現,不了了之!接續的南朝宋、齊、梁、陳四朝君主對佛教基本上還是很護持、很禮敬的。

  北方佛教似乎就沒有這麼幸運。五胡十六國前秦苻堅時代的道安有「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思想,北魏道武帝道人統(佛教僧官領袖)法果更進一步表示:「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帶頭主張禮拜天子等於禮拜佛,使得沙門地位驟降於君主之下。到了北魏太武帝毀佛後,更強化了「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重要性。在「皇帝即是當今如來」思想背景下,遂有北魏文成帝復佛,沙門統曇曜推動巨大石窟佛像雕刻風氣之先的「雲門五窟」之開鑿,將北魏建國以來的五位皇帝:太祖道武帝、太宗明元帝、世宗太武帝、恭宗景穆帝、高宗文成帝,磐根於自然大地、根植於山巖巨石,叫人動也不能動、移也不能移、滅也不能滅、毀也不能毀的帝王巨佛身像。佛教在帝王護持下又迅速恢復發展,根據《魏書》〈釋老志〉及《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京都平城寺院約一百座,僧尼二千餘人,四方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萬二百五十八人。到北魏末年(520-524年)京都洛陽,寺院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四方諸寺三萬餘座,僧尼達二百萬人,如此快速膨脹發展的佛教,成為北周武帝推行富國強兵政策下的一大阻礙,於是「皇帝即是當今如來」思想,便被北周武帝扭曲成毀佛滅佛的有力藉口之一,表示:「現皇帝即是當今如來,故不必禮拜佛像及寺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句「皇帝即是當今如來」能復興佛教,亦能成為毀佛滅佛的藉口理由。我們不禁要問?同是出家僧眾在面臨王權統治逼迫下,南北佛教竟有如此天壤之別的見解與表現。又何以北方佛教會有「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及「當今皇帝即是如來」這麼濃厚的國家思想傾向,期待有如轉輪聖王般的君主作外護,來護持佛法、提攜佛教的發展呢?這些問題,或許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一書可提供我們另一種思考,幫助我們理解這樣的差異:

  古氏云:「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皇帝並沒有使用中國的〝皇帝號〞做皇帝,而使用〝天王號〞做皇帝。從表面上看來,〝天王號〞應和〝皇帝號〞至少相等,否則這些帝王不會捨〝皇帝號〞而使用〝天王號〞。但〝天王號〞卻不見於中國本土的帝制傳統,很顯然地,〝天王號〞並不是中國本土的帝王稱號,而是一種外來的帝王稱號。中國有不少的帝王使用〝天王號〞稱帝,尤其是南北朝時代的帝王。譬如,《釋氏稽古略》卷二載:『晉咸和五年,(石)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又說:『(苻)堅乃去皇帝之號,稱大秦天王。』中國南北朝時代的帝王似乎都對『做天王』非常熱衷。」(頁66)

  「中國最先使用『天王制』的帝王乃是後趙的石勒(319-333年),但石勒做天王的時間非常短,也沒有太多記錄。繼承石勒做『大趙天王』的是石虎(334-349年)。石虎在佛圖澄及道安等協助下,於西元336年去〝皇帝號〞,做『大趙天王』,並發展佛教教化政策。佛圖澄因姓『帛』的緣故,常被視為中亞龜茲人。佛圖澄既是中國最早的天王傳統傳播者,中亞的龜茲必是當時天王信仰的中心地。其情形應該就是如此,因為後來道安要苻堅自中亞請來的天王傳統發展專家鳩摩羅什(西元401年到長安)也是中亞龜茲人。石虎使用天王制立國,對苻堅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苻堅在太元二年(377年)用後趙故將作功曹熊邈,在熊邈的影響下,決定步石虎的後塵行後趙的『天王制』治國。他先以十萬之師攻打襄陽取道安,欲利用道安為其發展『天王制』,道安到長安後,果然還有一段為苻堅在長安發展『天王制』的記錄。道安因年事已高,故勸苻堅去攻打龜茲取鳩摩羅什,希望鳩摩羅什能繼承其業,為苻堅繼續發展『天王制』。鳩摩羅什被呂光帶到姑臧(涼州)時,因苻堅被殺,而與呂光在姑臧建立後涼國。呂光父子在鳩摩羅什的策劃下也稱『天王』,使用『天王制』。由此可見,西元四、五世紀中國所使用的天王傳統,都是由龜茲僧人自中亞或龜茲傳入中國。」(頁205)

  「中國的『天王制』,經過佛圖澄、道安及鳩摩羅什三代人的努力,從此在中國奠立了相當的基礎」(頁97-98)

  「後趙石勒、石虎、前秦苻堅、後涼呂光父子、後秦姚興、北涼沮渠蒙遜、北魏文成帝以下的諸王,都做過佛教轉輪王。」(頁20)

  也就是說,北方佛教僧眾,以佛法勸導暴虐嗜殺、倫理道德薄弱的胡族國王或皇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德化治理國政,當佛教的轉輪聖王,護持佛教,而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夷族統治者,亦樂於信仰同是外來之神的佛教,來對抗漢族文化的心理作用,僧侶與帝王合作,共同建立「弘化護法」之國,在這樣的信仰環境下,將護持佛法,如轉輪聖王般的皇帝恭維成當今如來,加以禮拜也就不足為奇了。只是政治是現實的、無情的,只要符合統治階層的利益,恭維的一句話,可以復興佛教,也可毀滅佛教,佛教仰賴政治力,被掌握於專制君權之下,從六朝的沙門上奏文時,以方外之士身分,屢用「貧道」自稱,經隋文帝繼北朝之後,統一了南北,延續北朝國家主義色彩,到了唐朝貞觀開元之後,這樣的稱謂便行不通了,變成以「臣沙門」作為署名。在君主國家以儒、道思想為主的中國,佛教制度與僧尼地位大概就如此地確定下來了。

*參考書目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2003年6月版 商周出版

◎野上俊靜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2008年版台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