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隆僧學院 院長 釋印謙法師
要施食,一定要會「止觀」。「止」是禪定之勝因,謂止息散亂,屏除外緣,攝心一處,令心凝靜而不馳散;「觀」是觀照、觀想。智慧之由藉,觀照昏沉也,心眼清明能觀、理智慧光能照是為觀照;肉眼雖不能覩,攝心觀想了了分明是為觀想。猶如滾水中看不到倒影,盛怒中看不清真相;水清澈才能見底,人澄心才能明辨。「止觀」不是出家人的專業,而是每位學佛弟子皆需常隨佛學的。
因每一位入佛門成為三寶弟子,乃至進一步發心求受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具足戒,在入門皈依、受戒儀式時,即要行「止觀」雙運來納受皈依戒體。當我們皈依受戒時,隨師父、戒師念:「我某甲(法名或本名),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說三遍)」在三說三皈依正授文時,最好能觀想,叫三番羯磨正授,納受三皈依的無作戒體,至為緊要。說第一遍皈依文時,由己發心,感得十方大地震動,並有吉祥功德雲,從地面湧出上升;說第二遍皈依文時,地面湧起之吉祥功德雲,匯集於己頭頂上,結成華蓋狀;說第三遍皈依文時,此一雲集的華蓋,緩緩注入己之頂門,充滿全身,永為佛種。作法既成,是為得皈依、受戒正授。此即行「止觀」雙運納受無作戒體。
「施食」,是透過行者的靜心止妄、作意觀想的止觀雙運加持,施食與幽冥眾生。是修行者及道場,日課修持慈悲心的一種方便功課。
佛法是要能活用去利樂眾生,能活用才是活(佛)法,不能活用就不是活(佛)法。要活用需以清淨心為「體」,故曰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黃金),是為「法身德」;以般若智慧為導為「相」,故曰圓滿報身盧舍那佛(黃金光澤),是為「般若德」;才能神通妙「用」無窮,故曰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黃金器皿),是為「解脫德」。《百丈清規證義記》:「念誦規約(凡十一條) 記載:主法人,不得散心妄想,宜一一依文,精誠作觀。」澄心止妄、作意觀想的止觀雙運是修行人很重要的,用現代話叫「專業技能」!作觀、修觀即是「用」之訓練。
怎麼作觀、修觀?其實《水陸儀軌》就提供這方面很好的參考。比如灑淨:「上來奉請諸佛菩薩,明王諸天各以威神,加被我輩,誦持真言,不違法則,加持淨水,有大力用。即此法門圓顯三德,是以如瑠璃寶,清淨光明,無有染礙,即法身德;如如意珠,雨一切寶,無不具足,即般若德;如轉輪王,所向自在,無有𦊱礙,即解脫德。呪既三德,水亦三德,全呪是水,全水是呪,體用不二,同一祕藏。我今以此三德祕藏真言淨水散洒此地,◎道場內外,上天下地,中土四方,隨水所至,皆成結界。◎當願此處道場,香華飲食,一切供事,承此力故,一一出生,無有限量。◎舉行法事沙門大眾承此力故,一一根塵,無不清淨,修齋施主承事之人承此力故,一一身心,無不光潔;乃至遠及界外往來之人,身衣不潔;飲啖葷辛,或故或誤,輒入道場,以呪力故,化為清淨。◎一切邪魔,及闡提者,非毀三寶,好作留難,以呪力故,咸發道心,若讚若謗,皆得為緣。如此觀心,方名普度,更憑眾等,同誦真言,散洒法水,周行諸處。」主法者能如是修觀灑淨,則此灑淨之行、灑淨之水,即具生命力、加持力與不可思議感應力。
施食法之緣起
《水陸儀軌》云:「眾善之中,求其事簡而功最深者,唯施食一法門爾。是故昔在阿難尊者,嘗於靜夜,見燄口鬼前至白言,卻後三日,當生鬼趣,爾時阿難甚大驚怖,白佛求救,而世尊乃教之以具斛施食之道,且復受以(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陀羅尼法(俗稱變食真言),俾詛少為多,以成法供,上奉三寶,次及婆羅門,下則施諸餓鬼之眾,咸令捨彼鬼身,生於天上,而阿難尊者遂得以免三日之必死,延百年之具壽,其為自他得益之多有如此者,此即施食起教最初根本也。」
施食之止觀雙運
《水陸儀軌》卷5云:「洪惟我釋迦牟尼如來,宣說施食法門,俾於一心持誦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力陀羅尼,加持一食,出生無量,周徧法界,普興供養。…舉體起用,作我現前所奉分段之食,於一一食,出生一切天須陀甘露味,及歡喜丸,醍醐酥酪,一切美味,莫不畢具。
於此一一味中,亦復出生妙香寶華,天衣瓔珞,眾寶輦輿,一切服用,鐘磬金鐃,笙簫角貝,鼓樂絃歌,一切妙音,流泉浴池,華果園林,光明臺殿,一切住處。
復於一一美味,一一服用,一一妙音,一一住處,彼彼出生,如上六塵,一切妙供,無不周徧,如帝網珠,千光交映,一珠趣多珠,多珠趣一珠,一多相攝,彼彼互照,然則一器之食,至微至約,而所以能有如是不思議用者,以此一念即三德之全體故也。
我今奉為施主,持此三德所熏六塵玅供,普施法界無量羣生,一時充足,無所乏少,雖彼眾生各得受用,而我本無所與,眾生本無所取,所施之物亦本無有,我及眾生亦無有相(要捉沒半條),是為以空為觀者(真諦);
雖復無與無取,無物無我無眾生,而其施者受者,及中間物,莫不宛然歷歷可見(滿天全金條),是為以假為觀者(俗諦);
於一心中,了知施者受者,及所施物,非有非無,三輪俱絕,是為以中為觀者(中諦)。
三觀圓照,一念中得,無後無前,何思何慮,作如是觀而行施者,是為不住相施,是諸眾生受此施時,一一自然皆得禪悅法喜。
《普賢行願品》帝網珠因陀羅網修觀法
如帝網珠因陀羅網修觀法,需從《普賢行願品》去理解:「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句「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就是修帝網珠因陀羅網「供無盡佛」的觀想要領、重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以諸最勝妙華鬘,妓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我以普賢行願力,修設花香燈塗食,微塵剎土諸聖賢,一一徧禮皆供養。」此段經文即是「修無盡供」的觀想法。
透過帝網珠因陀羅網修觀法,一珠趣多珠,多珠趣一珠,一多相攝,千光交映,彼彼互照,重重無盡。並「舉一凡十」:舉一香具「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十供養;舉一「禮敬諸佛」則具「普賢十大願王」;舉一「佛」具「十法界」的舉一凡十,「修無盡供,供無盡佛」是為「大」。故吾人心香一柱合掌禮如來,不獨表十法界唯一心之所造,亦具此「舉一凡十」之義。
無論是事供、法供,能供之心,所供之物,所供養之境,及所施之法,皆「諸行勤作、窮刼不倦」,是為「行」。普賢菩薩騎六牙大白象王,象徵以行清淨潔白、無染無私的六度萬行,真打拚、認真、骨力、拚命做,只願衆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且做事如大象走路一般,脚踏實地、穩重踏實,一步一脚印,不毛躁輕浮,能載重,擔負如來慈悲愍衆生、喜捨濟含識的大乘菩薩行;並不會稍做點善事就「以少為足」、喊辛苦喊累,所謂「虛空界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十大願王,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十大願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菩薩的「廣大願行」精神,著實是每位修行佛子學習效法的典範。達到「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賢聖,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隨願皆飽滿。」的「十方法界」平等妙供。
進而「不經一念,普供十方剎佛。」更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廣修供養、廣大施食。
施食功德之殊勝
因此我們不應把《水陸儀軌》當經懺法會看待,裡面有很多止觀要領講解的非常詳細,而且文詞優美,義理精微,它可是宋朝天台宗志磐大師撰寫,明朝袾宏蓮池大師重訂。行者若能透過《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及帝網珠因陀羅網修觀法,一珠趣多珠,多珠趣一珠,一多相攝,千光交映,彼彼互照,重重無盡,並「舉一凡十」善用其心,行止觀雙運之運用,參考《水陸儀軌》的教法,達到「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濟三塗苦,等施無差別。」的十方法界平等妙供,來放施食,則日日皆在做水陸大齋,功德豈可量哉!
1.故云:「眾善之中,求其事簡而功最深者,唯施食一法門爾。」
2.又云:「凡世之人,有欲息災除病者,欲求願乞福者,欲資糧來報者,欲升度先亡者,未嘗不以是為先務焉。」
3.《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云:「阿難!汝今受持,福德、壽命皆得增長。」佛門有句:長命金剛即此。
施食功德何其殊勝哉!
其或未然,專注、虔誠、恭敬心作課,念經文、咒語,亦是修慈、積德、証菩提之漸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