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開才能意解

那如何讓這個果和因一起懺除?只有–願力。我們做錯了要趕快懺悔,

用什麼來懺悔?用你的心還有你的身和意念,要用你身語意真誠的懺侮才有辦法究竟消除掉業因。

心,動念,然後去造作,再受不安的果報。我們要知道此源自心,萬法亦不離一心,不管要受持那一部經,都不能離開你的心,假如離開你的心,就沒有辦法受用這部經,如何讓這部經在你的生命開展出成就的法,這是最重要的。行者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讓自己歷經六度萬行的修持,開展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來行六度萬行,成就「波羅蜜」,從這裡面去自在解脫。

一個念頭起,緊接著許多念頭都會跟著起串連,很厲害的!叫你去做,你都還沒有起身要去做時,念頭已閃過好幾樣了。各位用心觀照才能明白,當你要修學觀自在菩薩的法門時,如何去行深般若是非常重要的,讓自己真正能夠去貫通,那才能開發,要讓自己朝向證悟的原點,那你必需很「用心」。人要有追尋解脫的決心,有一個依止的善知識,和願意發一份去關懷在社會中被忽略的另外一個族群的心,這些種種都是提昇我們生命的品質,這些統稱為發菩提心,菩提心能讓我們邁向成佛之道。

生命不只是隨著時空的流逝,一天過一天,一日復一日,當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回顧一生的生命,網咖、飆車、大吃大喝、貪、騙、爾虞我詐,這就是來世間走一遭的生命旅程,不覺得太浪費生命嗎?人沒有好好的從自己的心境下手的話,縱然活到一百歲也是不得志。

有些人要修行卻不堪苦,想修行又想要過像家裡那種高級的生活,希望有電視、音響、冷氣,住的地方都要比照在家時的生活,還覺得他這樣子是修行人,那是錯的!因為已經日日在減損福報了。又有人要日日省,省得一毛不拔,一點一滴都不喜樂去饒益他人,這種修行的方式也是錯誤的。要修道就是要走向修證自己的道上,這不是讓人家看到我在修道,而內心卻沒有道,不能見如來,就是外道。如來在哪裡?你找到了!原來自家本來就有舉世無雙最珍貴的、價值連城的寶藏,不管日換星移,它總是跟著你,跟著你做什麼?如果只是跟著你享樂,跟著你日日讓灰塵蒙蔽,造就業緣惡因,這就是我們對待自家寶物的方式嗎?

我們要把生命當成是一部大般若經,那麼般若是非常重要的,經過了慈悲喜捨、六度萬行的修持,種種的一切因緣來聚成你的三根本―身、語、意,讓你成就―法、報、化三身。用德量來展現智慧,用多愛眾生的心,並多觀照自己的心、多內觀內省自己的心,那麼這部生命的大般若經將會廣為流布在人世間。

有些人很喜歡修行,修得很苦很苦,當一直在修苦行時,有沒有

真正去解脫,是解脫的話那絕對是大成就,那沒有走向解脫大道的,還是很難成就,為什麼還是不能成就呢?其實還是用六根門頭在做事而已,修的苦行只是一個相,因為並沒有邁向解脫大道。真正解脫是不著相、不著苦、不著樂,苦來了,人生本來就有苦,你不要住在苦的裡面去天天念苦因,那就對了,那才叫解脫。樂來了,也要當觀無常,它是什麼時候都會遠去的,這個樂消失了,就要能夠去面對,所以一個真正活在當下的人,能夠面對當下的環境產生的種種變化,而能不苦不懼,為什麼能不懼?苦本來就是要去承接的,該是你的別人帶不走。

我們不要以自我的角度論人論事,好像很能看穿人家,認為自己是很有覺悟的大德,或者是蠻有修道一個程度的修行人,可是當真正事情來的時候,覺觀能力卻消失了!怎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都是看到人家的點滴,沒有向內覺照自己,當面臨到自己的事情時,完了!覺觀丟了!在回歸自然的剎那,什麼也不知道,迷迷糊糊,這樣子的修行真正的說是到別人的世間走了一遭。

當擁有了佛法的正知正覺,就能成為安貧樂道之人,自然能安住其中,當要走了,沒有夾帶什麼東西嘛!善用自己的本覺,不讓「六識」(妄識)來污染自己,這樣子的人生就是一部般若心經,有智慧自能通達,能夠朗朗分明,就能夠善用生命,生命的過程有如此的轉化後,然後用你的觀照,這個「觀」名為智慧之觀,你用這個智慧之觀就能夠趣入真善美,在處世待人方面就更趨向圓滿。

各位真正要的是如何活出這部經的真髓,你看看般若心經的那一尊觀自在菩薩如何去觀,觀心、觀無常、觀世間的一切蛻變、苦空,而能「觀自在」。當你觀出點功夫時,你就會觀到:奇怪!前幾天還好好的,現在怎麼被閉住了,一口氣出來變得會臭呀!此時你會去調。這種觀照力的修學,境是普賢境,行是普賢行,不計較、不區隔、不自私,打開心量以後就會產生什麼?你會感覺到生命。你能從這種觀照中受到感動,你會比別人自在,會比別人更精進,因為你明白無常迅速,當苦空來到是每個人不能逃避的,何不趕快在今生修道去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行深的「行」,是我們對自己負責的「行」啊!「行」有趨動導引,每個抉擇是不是都是你的生命啊!行深的「深」更是深奧,今生不了道,法水沒有流入自己心,想以後再來當一個人再來了道,又能聽聞善知識,更是不可能。 假如你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沒有時時用心去觀照,對你活著的世間的一點一滴沒有用心去思惟,那麼等老了忽然間走了,到底來人世間幹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要走?又不知道修行!白走人間一回,真是可惜了!如果你能好好修行,克盡功行日日行深,你在行深的當下去用心,在這樣的因緣之下,要知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